文化原创栏目

新见独到 初唐燕赵文坛研究的一枚硕果——评吴萱专著《李峤研究》

2022-07-08 17:13: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燕赵大地,自古就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植根于这片神奇的沃土,他们的艺术创作,可圈可点,他们的成就令后世叹为观止。

李峤是初唐中宗、武则天时代政权的核心人物,曾三知政事(即三度为相),获封赵国公,作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台阁重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赵州(今河北赞皇)李氏家族,当时以其文学领袖地位,“一时学者取法焉”而被尊为“文章宿老”。他上承王杨卢骆“四杰”,为诗文从初唐走向盛唐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学界对其不乏关注,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不过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有待深入与细化。河北工程大学吴萱的专著《李峤研究》,基于已有成果,潜心于大量文献,详细解读作品与史料,对李峤的家世生平、交游思想、诗文题材、艺术风格,以及诗文作品的版本著录,进行了全面、系统且较有深度的考证研究,可谓新见独到,创获颇多,其收获主要是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李峤家世生平等方面的梳理和探究,态度中允可信。

李峤是初唐武后与中宗时期较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成长于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其家族代传儒学,文化底蕴深厚,先世代为著姓,有着良好的家世背景与家学渊源。李峤少有才名,十五通五经,弱冠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曾三知政事,也曾数度被贬,最终在唐玄宗即位后以已致仕(即退休)之身份被贬谪,卒于庐州别驾贬所。其一生可谓宦海沉浮,命途多舛,然而,由于其先是谄媚武后,继而依附二张及武三思,之后又追随韦氏一党,为官为文为人被当时以及后人所诟病。史家之评价,褒贬兼而有之,贬抑者居多。作者立足于史书记载,对其是非功过给予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

其二,关于李峤诗文作品的类型化分析,多层面展开,解读有新意,有深度。

在初唐文人之中,李峤传世的诗、文作品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全唐诗》卷五七——卷六一收录其诗计209首,《全唐文》卷二四二至卷二四九共著录其文158篇。由于其一生位极人臣,并以文学在武后、中宗时期受到足够重视,加之台阁重臣身份,使他多扈从侍宴游幸机会,且朝廷大手笔,皆主命为之,因而一直被目为宫廷御用文人。其诗歌除120首单题咏物诗外,尚有半数为应制之作,其文则大多为表疏制册碑志等案牍公文之类,诗文内容难免谀美颂德,殊乏情采。

李峤之诗尽管多咏物、应制、酬赠唱和之作,然而总体风格典丽,善于隶事用典,其咏物诗作体物浏亮,应制诗富丽典雅,边塞诗意境开阔,送别诗情景交融,咏怀诗疏宕有致,总体表现诗由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特征。李峤于律诗声律的定型,亦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其诗不仅对仗工整,还有流水对的成功运用,使诗歌显示出灵动之美。

李峤之文绝大多数为骈体文,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大量表制之类公文,亦有鸿篇巨制的碑文墓志,以及彰显其性情的赋与书等文体。其表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语言得体,表意明晰;其制则呈现明显程式化特征;其碑文皆鸿篇巨制,尽管多歌功颂德之语,却气势恢宏,不同凡响,而且对于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其赋与书尽管数量不多,却能够体现其性情,颇具文学色彩。总之,其文总体典雅华丽,诚有“文章宿老”之风。

吴萱专著《李桥研究》对李峤之诗文题材、艺术风格等的深入与细化研究,基于对其作品的研读分析,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关于李峤为官为人,历来众说纷纭,吴萱《李桥研究》多有考论,这是建立在大量文献检索、深入探究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谓“李公有三戾”之论,所谓“苏瓌有子,李峤无儿”之说,多见于野史、笔记,类似说法成了后世批评李峤人品的依据。作者借助大量文献检索、挖掘史料,认真甄别真伪,小心求证,遂往往有一得之见。重材料,重史实,做到了真正知人论世,避免了人云亦云的人物褒贬误区。

总体来看,作为一部学术专著,《李峤研究》不事空谈、稳健求实的朴素文风,尤其令人欣喜。同时,其中对进一步研究初唐河北文学、独具特色的燕赵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的传承等亦具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李峤研究》专著的出版,为丰富河北古代地域文学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深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河北文化的背景下,更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