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瞎折腾的“文化地标”当禁

2020-10-21 08:35: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龚正龙

“在一艘巨大的古代战船上,关公屹立在船头,手握大刀,劈波斩浪”——对荆州古城这一“文化地标”,曾有公众号如此动情描述。然而,近日,这座高达57.3米的巨型关公雕像因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受到有关部门通报面临整改。同时“倒掉”的,还有高达99.9米,投资2.56亿元的贵州独山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一个号称“全球最大”,一个号称“天下第一”,实际上却是或违规或烂尾的“奇观式”工程。近年来,一些地方似乎对此乐此不疲,时不时拔地而起几座“文化地标”,无不打着弘扬历史文化的旗号。实则,一个个扛着文化大旗,干着最没文化的事儿。

平心而论,各地建“文化地标”确有内在需求。尤其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不少地方期望通过挖掘历史资源、增强文化底蕴,用文旅项目驱动发展——这无可厚非,但凡事须因地制宜,切忌瞎折腾。比如,荆州当地本想借此打好“关公文化”这张牌,但5年多过去了,市民游客均不买账,经营状况惨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相关建筑未经过安全部门验收就营业,关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是实打实的违规劣质工程。独山水司楼更不必多说。

这些煞费苦心的“文化地标”,其实早有前车之鉴:广东肇庆北岭将军山关公雕像,建成刚满一年即被拆除;广西柳州一座据称投资7000万元的柳宗元铜像,未建成即被拆除……这样“大手笔”的文旅工程,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文化短视,是一种妄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政绩畸恋。耗了金银,苦了百姓,悲了文化。

说到底,文化地标应该是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当下地域文化的塑造。它能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地域文化某一个方面,其建设状况见证了地域文化的建设效果,影响着地域精神的辐射范围和深度,具有塑造文化之魂的功能和使命。近年来,各地规划建设中越来越注重文化,这是好事。然而,有些地方却打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招牌大兴土木,一些“文化地标”成了华而不实的“政绩地标”“面子工程”,反而把金字招牌的地方文化拉下马、抹了黑。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根或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往往蕴含着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希望各地推进有关工程建设中,在依法依规做好保护前提下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真正建设起既符合地方实际又展现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