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末端守护”考验基层文保防控能力

2020-09-04 08:4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龚正龙

近日,一条“悬赏通告”引起瞩目:陕西省礼泉县相关部门发布通告,对“唐建陵石狮被盗案”能提供重要线索,帮助破获案件者,最高奖励100万元。据悉,过去10年曾多次悬赏,金额从10万到20万再到30万……该案件被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挂牌督办,列为必破案件。

文物安全关乎文脉传承、文化发展和文明构建,对文物犯罪必须坚决打击,一追到底,这是历史责任。然而,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文物犯罪的“技术力量”也在增长。

唐建陵两尊石狮,位于建陵东门遗址,四足与底座连为一体,高约1.5米,长约1.3米,胸宽约0.8米,每尊重约两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该案利用了支架、吊链、柴油三轮车等吊装运输工具。而且,四吨重的硕大文物,迄今下落不明,可谓偷得神秘、藏得神秘、销得神秘。相对于早些年比较野蛮而零散的切割、截取、偷揭等犯罪方式,该案代表着一系列特大案件呈现出有组织、有现代器械、分工明确等特征。而当前,这样的文物犯罪进一步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特点。

该案件的出现,无疑在“末端守护”环节考验着基层文保防控能力。的确,对于基层文物部门来说,主要的职责应是未雨绸缪、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

一是紧跟安全形势,提升巡查保护技术手段。文物犯罪主要发生于古墓葬、古遗址、古河道、古建筑等山野荒凉之地,地域广、环境差、交通不便、巡查不易。很多基层文物工作者反映,一些市县级野外遗址几近荒废,靠两只脚实地踏查,难度极大,由于本就保护不到位、自然破损严重,甚至走到附近也难发现是否被破坏或盗掘。目前,针对分布广泛的田野文物,我省已开始采用无人机全天候巡查。

二是加大探查力度,尽可能登记造册。人们常慨叹:“怎么盗墓贼就能抢先发现古墓?”这不稀奇。文物考古,需遵守法律、行业规范及道德约束,以保护和研究为前提,而盗墓贼却是“无禁忌、无下限”,捷足先登方能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文物丰富区域而言,相关部门要加大史料研究力度、民间走访力度,特别是基层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安全敏感性,尽可能地多调查了解,对一些可疑的古代文物区域予以记录,方便后续各项工作。

三是破解人力短缺,增强基层文保力量。毋庸讳言,近年来文物犯罪有多发势头。客观上,这跟基层文保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文物工作在很多县市是资金少、人手缺,近年的机构合并中,很多地方文物部门成了空壳子,没人缺编现象严重,专业考古文博人才留不住,勉强来干的又是门外汉。

打击文物犯罪和保护文物安全,需两手都要硬。对于执法机关来说,应把打击文物犯罪纳入工作全局谋划推进。建立专业队伍,加大装备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手段建设运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实行一体化作战,全链条打击各个环节。对于文物安全而言,形势依然严峻,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必将是长期任务。要坚持打防结合、加强联合巡逻。在传统人防的基础上,进一步织密文物安全网络,尤其在高科技改造和智能化提升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探索“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文物安全监管新模式,推动文物安全与科技手段融合创新,切实增强预警防控能力,提升末端守护能力。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