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文物资源“上云”的思考

2020-05-27 14:30: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8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在研究新冠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时,突出“新基建”战略,要求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文物资源的信息化、数据化和“上云”服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逐步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文物“活”起来作为文化自信战略的组成部分,文物“上云”理应融为国家文化“新基建”的重要建设内容,这对于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进文物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借助新科技手段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上云”服务,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按需按量获取云服务商所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应用程序等云服务的行为。

在文物资源数据建设和展示服务方面,“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两家均以开放、共享、公益等为出发点,发挥优势,特色鲜明、标签突出,融合时代,受到观众热捧,成为时尚“网红”“打卡圣地”。

2月20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国内九家一级博物馆,即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在抖音平台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该项活动通过直播、视频的形式,满足了冠状病毒防控的特殊时期,大众足不出户就可游览全国著名博物馆的愿望与需求。

一大批省市县级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也相继推出了“云游博物馆”“云看展”“云逛”等活动,在特殊时期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服务和精神展品园地。有“危”就有“机”,全国文博界化危为机,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大规模地试水“云”服务,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民众反响强烈。

那么,什么是文物云,它的建设愿景、主要应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云”侃一番吧!

文物云的建设愿景

文物“上云”服务主要基于文物资源数据化、信息化来实现。当前文物资源数据化、信息化主要包含:

传统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化,建立文物资源大数据,主要是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和可移动文物资源,在相关数据标准基础上采集并转化为通用数据。

文物管理信息数据化,将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展示、宣传等管理信息数据化,形成动态管理数据。

“人”与“物”相关联数据,主要是指受众与文物资源之间的关系数据,包括学习、参观、浏览等互动数据,以及对文物所蕴含的历史、科技、艺术、人文等信息的提取应用。

智慧监管基础数据,在注重增强文物资源或监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取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用“数据驱动”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进而全方位激活文物数据的活力。

随着国家“新基建”的逐步推进和时代对文物数据需求的不断提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使得数据量呈现指数级迅猛增长,对数据存储、梳理、分类、使用、传播、安全等带来深远影响。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普及渗透,使得文物资源数据、管理和服务由本地部署迁移到云端,通过“上云”打通文物数据利用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必然。文物“上云”的建设愿景,是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活性数据,为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民众提供活性公益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多层面、全方位、全时态的无缝数据链接服务,全面实现文物大数据的终极价值。

文物云的主要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文物云的应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拓展和演化。在这里,我们着重就云展示、云资产管理、云安全监管、云传播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进行简要介绍。

文物数据的云展示,主要包括云上博物馆或纪念馆、云上文物开放单位、云上展览、云上精品展示等,旨在将传统博物馆、文物开放单位展示宣传内容上云,提供相应数据服务。在这方面,全国各地做出了积极探索,业已收到了良好效果。

文物资源资产云管理,《意见》指出,要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文物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在文物资源资产云中,主要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和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两大类。因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不可移动属性,其资源资产变动性较小,动态监管数据相对较少。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管理分散、监管基础相对薄弱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必会成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数据

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数据,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藏品自身属性:主要包括藏品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形体尺寸、质量、数量、藏品编号、影像建模等指标项。

静态管理信息:包括所有权单位、保护管理单位、安全责任体系及相关责任人员等。

动态管理信息:包括出土时间、入藏时间,存放位置、出入库、出入展厅、借用运输以及统计、汇总、政府报告等。

传播展示信息:包括展览、出版、研究、利用、文创、宣传等。

在可移动文物资源资产监管中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报告明晰、离任审计便捷可行,因其工作量大,数据庞杂,需要借助FRID、GIS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云盘点、云对账、云交接,完成藏品与存放点、分布库、收藏单位等空间信息的实时对应关系,从而提升盘点效率、准确度和可追溯性,为实现高效科学监管成为可能。

文物安全云监管,在文物安全管理中,当前普遍存在文物资源数量与管理机构、人员、能力等不匹配、不适应现象,文物防火防盗防破坏形势依然严峻,迫切需要借助新科技手段,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一套切实可行、责权明晰、科学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文物安全。结合当前文物安全监管实际,监管云主要应包括文物单位安全责任管理体系,文物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体系,文物安全公众参与监督体系,文物安全技术防范运行监管体系,长城、大运河等线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以及珍贵文物藏品保护环境监测体系等。

文物传播云展示,《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优秀文博栏目的推出,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核、炫目的综艺外观、真实的纪录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栏目的推出,使得文物摆脱了冰冷的故态,走进社会,融入民生,让民众通过全新视角了解历史和文化,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灵感,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这种全新的表达,使得文物的历史文脉、时代魅力和艺术价值成为传统文化的因子,激发“寻常百姓家”对文物的热爱和兴趣,从而为文物的新传播方式作出了探索、示范和引领。在新时代借助云传播体系,搭构宣传展示平台,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借助民间的力量与智慧,创新出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具传播力的系列剧目或宣传形式,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搭构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明的云上殿堂。

文物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物云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和社会的强劲需求,出现了标准规范不统一、人才团队缺乏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物云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国家层面迫切需要明确顶层规划设计,解决当前文物云建设数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多点散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2.数据开放不到位,横向联系分散,交流程度低,整合难度大,数据接口不规范,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3.云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易受性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民众日益提升的多元需求与内容提供存有相当差距。

4.复合型人才缺乏。大数据需要复合型人才,文物大数据尤甚,要求从业者在掌握数据、数据分析、统计学等技术基础上,还需熟识人文历史知识。

5.受底层网络数据带宽和传输速度限制,一些在线直播或VR、AR流畅度和体验感,与现场看展、实现与文物零距离对话交流存在较大的感官差距。

文物云建设的主要任务

分析当前各地在云技术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文物云建设的主要任务为:

首先,数据的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人工采集和部分自动采集、生成。

其次,信息资源进一步整合,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并生成社会价值,逐步向“数据治理”过渡。

再次,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数据管理、挖掘等手段,将基础数据做进一步提取、转化,提升为社会民众需求的数据资源,奠定智能应用的基础。

最后,智能应用,不断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最终发展为大众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人们对文物所承载人文历史知识体系的持续性关注。

文物云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业已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文物云通过数据汇聚的方式,持续解决广大民众对文物资源数据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2020年2月27日,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指出“各文物、博物馆开放单位可采取网上实名预约、总量控制、分时分流、语音讲解、数字导览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及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随着我国文物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文物云应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建设覆盖面广、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降低文物资源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提高应用水平; 汇聚优质文物资源,创建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需求互补的云服务模式,提供人人可享的优质文物资源数据; 构建稳定可靠的规范化运行机制,逐步探索更优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服务集约化体系。

新时代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科技手段融合应用为文物云的创新带来了活力。过往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未来已悄然不可逆地前行,文物云必将成为新时代文物管理传播的新常态。希望借此文,能够引起文物、科技工作者共鸣,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探索借助科技支撑,让静躺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灿烂历史文脉,在时序演进中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文/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刘忠伟)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