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美食,美文

2020-05-15 09:06: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李国文

中国所谓的“口福”,有两个重点:一是有得吃,二是吃得下。明神宗时,权相张居正从北京南下,经冀、鲁、苏、皖,到湖北江陵老家,给父亲办丧事,途经各地大小衙门,无不竭尽全力,为他准备吃喝。山珍海味,水陆毕陈,可谓煞费苦心,以讨得这位首辅欢心。谁知,张居正对着眼前数十道菜肴,紧锁眉头,毫无食欲,对陪同吃饭的地方官员埋怨道,可惜呀,竟没有我想下筷子一尝的佳味。

没得吃,自然没有口福,有吃食而吃不下,也算不得有口福。天底下,大概只有苏东坡,除了“有得吃”和“吃得下”之外,还要加上两条:一是即使没得吃,也要想法满足自己的胃口;二是把吃当作其乐无穷的事。套用天津话,等于吃嘛嘛香。苏东坡一生,放浪形骸之外的潇洒豁达,能吃会吃,想吃就吃,吃得快活,吃得痛快,或许,也是他能写出千古不朽文章的基本要素吧。

我想,若不能领会美食之美的作家诗人,怕也难写出诗文之美。至少,如苏东坡般写出惊天骇地的美文、千古传唱的诗词、淋漓尽致的文章以及风流妩媚的书法,是不大可能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此公好吃喝,善啖肉,能下厨,会烧菜,胃口奇佳,口福极好,绝对是懂吃、善吃而写出好文章的一位代表人物。老实说,中国老百姓熟知《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寒食帖》等作品的,远不如知道“东坡肉”“东坡肘子”的多。在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我曾品尝过“东坡肘子”这道名菜,要论解馋过瘾、便宜实惠,而且肚子里还比较空淡乏油的话,则非此物不可。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东坡肉”堪称猪肉菜肴的上品了。因此,许多靠出力气赚钱、消化能力较强,且经济实力稍差的人,一听到“东坡肉”这三个字,马上精神一振,想起那碗色泽红亮、形整不散、鲜香不腻的佳肴,立刻食欲大动。

当时,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地位尊贵,他手不动、膀不摇,消化能力低下,绝不会生出这种贪吃的胃口。苏东坡这位文人,沉沦没落,颠沛流离,可贵的恰在于他的平民精神、亲民情怀。他并不在乎“肉食者鄙”的调笑,能够与民同甘苦、共欢乐,居然于无意中创出了这道美食。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都称得上汪洋恣肆,这也许与他爱吃猪肉,从中获取了某些营养元素,从而使脑细胞更发达有五花八门的联系吧。当然,他挥洒自如的书法,酷似“东坡肉”那种肥腴饱满的韵味。可以想象,东坡先生曾怎样酒足饭饱,意兴酣畅,从而创作出了龙飞凤舞的文墨书法。相信,他创制的种种佳肴,一定为自己的文思提供了不少动力。

当年杭州,无一家不食“东坡肉”,到过西湖的人,无一人不吃此美食。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酒与肉同煮而成“东坡肉”的诀窍,其中还隐藏着一段故事:

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年多雨,西湖被淹,水灾频仍,苏轼率民筑堤,防治水患,得益的老百姓便送来猪肉与酒表示感激。苏轼十分高兴,遂将酒肉转送给筑堤民工。谁知下笔时,“同食”二字,误为“同煮”。工地烧饭师傅也就如法炮制,谁想,无意中肉随酒香,却成就了这一道美味佳肴。四川眉山是苏轼的家乡,当地也推出了“东坡肘子”,也许,这属于“东坡肉”的延伸吧。

许多人未必背得出苏东坡的诗词,不过,没领教过“东坡肉”和“东坡肘子”的恐怕为数甚少。在中国洋洋大观的菜系食谱中,能以一位文学家的名字冠之为名的珍馐,恐怕并不多见吧。那些难登大雅的文人墨客们,足可引以为乐、扬眉吐气了。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思远
下一篇: 春满牤牛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