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艾香不老

2020-05-15 09:04: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吴相艳

如果说,每个季节、每个月份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那么,五月一定散发着迷人的艾香。有首古诗写道:“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显然,这是对艾蒿最贴切的评价。

艾蒿,虽有芳名,实则野草。一出场,它就注定了与乡野、庶民为伍。端午,漫山遍野的艾蒿青春正好,山坳、路边、田间与地头……不择地点,伸枝展叶地撒欢生长,把气质独特的艾香抛洒在五月的阳光下。男人们趁太阳未升,踩两脚晨露,一早进山,割下艾蒿,一把把捆好,挂在屋檐下。这些艾蒿就低眉顺眼地在屋檐下,悬挂一年,或者更久。若是被放进开水翻滚的大锅,煮出深黄色的汤水,那必定是哪家的孩子起了风疙瘩,或者得了湿疹、恶疮等疾病。散发着香气的药汤,足以让身上的疾病悄然隐退。足见,坊间艾草的特殊力量。

除了艾蒿,还有哪种草药与百姓如此亲近呢?艾蒿性阳,古人根据阴阳相克相生的理论,用艾蒿对抗阴湿邪气,沉淀下了古老的艾文化。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楚辞》也认为:“浴兰汤兮沐芳。”遥想不同服饰、不同乡语的先民们,在热气腾腾的艾汤中,怡然沐浴着,来自远古的浪漫,被悄然还原了。古人认为,五月乃天地阴阳交合之时,万物苏醒,湿邪渐起。无论天南海北、窄院门庭,一把艾蒿,的确有本事祛毒避邪,大自然的馈赠,迎合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祈愿。

年代各异,民风趋同。每当瘟疫渐起,乡野与城镇的人们,早已让漫山艾蒿,升格为看家宝了。艾浴、艾灸等一系列民俗,饱蘸了思路大开的生存智慧。北宋,满身书卷气的赵匡胤开国,想不到,他的胞弟赵光义竟身染重病,赵匡胤非常担心,亲自为弟弟灼艾治病。也许,这位皇帝的医技并不纯熟,赵光义痛叫起来。赵匡胤居然将热艾放到自己身上灼烧,试图分担弟弟的痛苦。这番兄弟情深的场景,见于《宋史·太祖本纪》,堂堂正史,叫人不得不信。这则典故,还创造了一个“灼艾分痛”的成语,兄弟挚情,堪称一种巧合与机缘吧。

艾蒿亲民,也绝不乏浪漫气质。早在先秦,青年男女借采艾蒿,表达刻骨的相思,在乡野间飘荡着“采彼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浓情蜜意。既然名“艾”,岂能无爱?燕子归来,五谷入地,屋檐下,挂上几把蓬松的艾蒿,呼儿唤女,荷锄翻耕,宁静的日子就有了烟火味道。

千年前那个明丽的五月,苏轼巡视归来,走在春日迟迟的乡野,看桑麻向暖,嗅艾香如薰,不由产生归隐之情、田园之意,他对人生的归宿,又多了几分坦然与达观。其实,无论每个人的生命多么坎坷,来自乡野的那一缕气息,都足以触动内心的敏感与悸动。

先民的歌谣,父辈的镰刀,今人的吟咏,“采彼艾兮”终成为永不过时的端午时尚。友人山中归来,采得艾蒿赠人,却被告知,所采并非艾蒿,而是青蒿。采蒿者并不以为意,坦言无论“艾”“青”,能寄情达意即可。就像先民赋予艾草以蓍草的身份,虔诚问卦,占卜平安。如若偏用科学的语调来质疑,显然大煞风景。那个名字中散发着青草芳香的女子,从青蒿中有效提取了青蒿素,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成为最美丽的预言。“艾”也好,“青”也好,只要真情在,人间总会郁郁葱葱。

那些散发着清苦香气的艾蒿,还有多少人愿意把它们悬挂在家门口,迎送五月的轻风呢?大概,唯有深入了解“艾中之爱”以及五月的情愫,才能感受到远古飘来的阵阵清香吧。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思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