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书推荐>>

以赤诚之心书写时代变迁——评散文集《满城芬芳》

2020-04-05 09:45: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由曹勤学创作的散文集《满城芬芳》(花山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是一部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集,以“毛遂故里”鸡泽为背景展开笔墨,书写生活百态和人生体验。“时间煮雨”娓娓道来的是鸡泽千年的历史文化,“阡陌”描绘的是淳朴乡村生活,“寸草春晖”写就的是对家人浓浓的爱,“清歌留欢”回忆的是往昔温暖岁月,“家门口”记录的是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埂在新坡绿”是对所到之地的所思所感所想,“心阅朝夕”是对社会事件的独到见解。

文化是一个地域最具魅力的传承和风骨所在。作者笔下,毛苌、毛遂、齐桓公等历史人物纷纷登场,向人们述说鸡泽悠久的历史。流传在这片土地上先贤智者的传说,连通着鸡泽的文化脉络。作者从大处着眼描绘燕赵大地南部小城鸡泽的风物人情,从细处落笔刻画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家乡生活以及往事的回忆,书写时代与人世的变迁,以小见大、观照生命。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者没有隔断与农村、土地的联系,他笔下的乡村生活、农民形象鲜活生动,十分接地气。如《五月记忆》描写了华北平原勤劳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劳作场景,展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铸就的坚韧不拔的品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五月“劳动强度最大,心理压力最大。是对体力的挑战,也是对精神的挑战”。他们一边埋怨农事劳作的辛苦,“等孩子考大学,打死也不上带‘农’字的大学”,一边享受着收获后的喜悦,“点清了,比去年多几袋,亩产九百来斤,笑了,哈哈大笑了”。农民简单朴实的追求与满足感让人动容:“五月虽然劳累,可是有收获,在缺粮特别是缺细粮的年代,能美滋滋地吃上几个月的白馍,是我最向往的事。”

故乡,或许早就在人的心底埋下了种子,因为汲取营养的根脉就扎在那里。乡村留下了作者年少时的欢乐与梦想……彼时的生活纯粹、简单。世事变迁,成年人的世界中诸多事情身不由己,城市与乡村、过去与当下的生活冲突,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酝酿成愁绪,试图寻找出口。正如作者所说:“乡愁,是对山的依恋,是对水的缠绵,是对土地的热爱,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故乡的怀想。对于我,与村里的人们形同陌路,同村里的生活渐行渐远,才是最大的乡愁。”“挥不去的乡野情结啊,在骨髓里植根,在梦中萦绕,成了黑白照片,成了永远的寄托。”

感叹时间流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时光渐渐远去,但记忆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仍记忆犹新。这种情绪在《井台·扁担·缸》中有所体现:“人一上年纪,就爱回忆往事:回忆经历过的事,回忆相处过的人。”作者自称“糟老曹”,既是对自己半生的一次回望,也是一个不算总结的总结,体现出一种看淡俗世、返璞归真的心态。年过半百的“糟老曹”,沉积在心的思绪透过文字,如东流之水,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说:“我们的生命不应虚掷于琐碎之事,而应该尽量简单,尽量快乐。”作为优秀的作家,梭罗通过文字记录自身观照生命万物的感受,启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曹勤学怀念亲友、乡邻的作品也隐约透着这样的哲理,能触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对于身边人,曹勤学总能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写与父亲的相处——父亲与自己话语不多,通过日记才了解了父亲清苦而勤劳的一生;写母亲得了癌症而强作笑颜,坚强地同病魔斗争;写媳妇能干,安装燃气灶、修理橱柜、补轮胎,温柔贤淑而不乏“女汉子”般的泼辣;写儿时玩伴的体贴、爷爷对自己的宠爱……点点滴滴都透着作者对亲朋的怀念和牵挂,透着对年华易逝、生命无常的慨叹。

曹勤学早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凑合》,表现的是传统女性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对如窗户纸般脆弱的“凑合”婚姻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字里行间流露着锋芒与张扬。而这部散文集,文字多了内敛与达观的意蕴。同样是表现对人生价值的探寻与追求,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作者能娴熟地运用不同的笔法与写作技巧,体现了作为写作者的成熟。

书的后半部分收录有作者评论影视、社会、文化现象等的小品文,观点鲜明、颇有见地。看得出来,作者善于从历史文化、现实热点中获取创作灵感。某电视剧中有一句台词:“一辈子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这种心情很长,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我想,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与思念,以及对文学的热忱,亦是如此吧。 刘燕军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