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河北家风故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2020-01-08 18:23: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在大力倡导节俭养德新风尚的今天,我们都应该让勤俭节约的好品德传承下去。今天,我们就选取“德润燕赵·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中几个有关勤俭节约的家风故事,一起来感受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

父亲在部队服役近30年,尽管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勤俭节约”却是他的信条。生活中父亲是个特别节俭的人,如果不必要,灯是绝对不允许开的,人只要离开屋子就必须关灯。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碗里的饭必须吃干净。从小我们就耳濡目染,在这样的环境下受着熏陶,勤俭节约已成为本能反应。

——何卫东《勤俭家风影响我一生》

2

妈妈可是邻居们眼中会过日子的贤妻良母。纸箱子、旧书报、塑料瓶,这些在我们眼里是废品的东西,妈妈总是会细心收好,等攒多了卖钱。妈妈说:吃不穷,花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虽然咱家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也不能随随便便乱花钱。有一次,我看到同桌新买了带拉杆的书包,不用背着,一拉就走,可真方便,就想也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可是妈妈说:你的书包还能不能用?如果能用,那么再买新的就是浪费。花钱之前,要好好想一想,这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必要花?从那以后,每次我想花钱的时候,就会想想妈妈说的话。但是妈妈说的节俭并不是抠门,该花的、该买的妈妈从来不会不舍得,比如给爷爷奶奶买礼品,给我们姐弟买书。妈妈还加入了爱心协会,节假日去慰问,捐款捐物从来不含糊。

——刘浩冰《勤俭持家家兴旺》

3

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唐山丰润农村,那时没有电,从我记事开始,家家点油灯。妈妈的那盏油灯是一个不大的旧瓷盘,灯芯是用旧棉絮搓成的细长线团,所用的灯油更是从节省出发,几经更迭。最开始用“黑油”(食用油渣),以后用棉籽油,最后用“洋油”(煤油)……由于煤油挥发快、有异味,灯就改用墨水瓶,盖上用钉子钉个眼,用线绳作灯芯。这些燃油的灯,不仅光不亮,而且烟多味浓。妈妈就在灯旁放一根细铁棍,不时地用它挑灯拨灰。

妈妈一年四季大多数日子都不用灯,只有到了一家人穿衣换季时,精打细算的她才点灯干活儿。在点灯的时间上也是“卡头去尾”。傍晚,非到看不见针线时才点灯;傍亮,只要室内稍微见亮她就熄灯做活。不论春夏秋冬,天还不黑,就让睡觉。妈妈说:“免得点灯费油。”为什么那时妈妈那么惜油如命呢?那时,幼小的我还不完全懂得日子是怎样的贫穷和艰苦。

时空的跨越,丰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妈妈早已作古,我已到古稀之年,可妈妈的那盏油灯,我一直没有忘怀。往事激励后人,我要告诉子孙:你们生活在今天这个好时代,真的是很幸福,但我们这个民族勤俭的好传统却永不能丢!

——杨庆义《妈妈节油灯的启示》

4

时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

——刘贵利《勤俭治家 虚心治学 仁爱治德》

5

生活教育了我们,让我们要爱惜、珍惜劳动创造的一切物品。现在物质丰富了,我们却忘记了过去的艰难,奢侈起来了,这是很危险的。

——张军朝《农村旧事》

6

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里,父母亲结婚只有一个破烂的手推车和一口用铁丝穿了又穿、用树胶补了又补的破缸,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荒芜的小山沟里,开辟出了一条小路,又盖起来一座房。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父母亲生活很俭朴,在我们记事起是这样,我们长大后生活条件好了,他们依旧是这样,从来不铺张浪费,永远都是勤俭节约。这样的美德深深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也一直保持着俭朴的品德。

——宋英伦《善美家风常相伴 言传身教代代传》

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

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

勤俭节约,从身边小事做起!

(河北新闻网综合 编辑智慧娟)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