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要闻>>

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嬗变与应对

2019-11-29 10:57: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周思明

新媒体时代文学发生的嬗变,为作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嬗变?笔者以为,作家首先要关注生活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新态势。

对作家而言,阅读是自我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带动了全民阅读,改变了国人的阅读生态。据统计,中国有七八亿人通过社交媒体,比如手机微信进行阅读,而在新媒体平台写作的人也不在少数。全民阅读的推进无形中提升了作家写作的标准和难度。

目前,网络文学不断升温,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一样,也可对人的存在本身做出思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网络文学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作品仍未逃脱功利化、浅俗化的樊笼,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大众因为阅读太多新媒体文学而排斥严肃文学。传统文学作家应该汲取网络作家的优长,以高质量的创作对受众进行有效的美学素质教育和经典文学滋养,从而祛除大众阅读中粗鄙化、泛娱乐化的弊病,让新媒体技术为严肃文学的创作、传播、阅读鸣锣开道、铺路架桥,从而起到正面引领的价值导向作用。

面对风云巨变的新媒体时代,作家既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与韧性,也要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紧迫感,为铸造新时代“人的灵魂”做出与时俱进的努力,倾心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乃至文学经典。文学佳作可以让阅读慢下来,这正是严肃文学的价值所在。虽然电子书取代纸质图书,就如当初纸质图书取代书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即便使用手机阅读,也并不影响经典作品世世代代延传下去。

广西作家东西曾经说过,警惕媒体,又离不开媒体。新媒体时代,作家离不开媒体提供的经验,甚至在写作时常常需要参考“二手经验”,从而对“一手经验”进行有益的补充。然而在面对新媒体海量的信息时,作家又必须学会使用“减法”,要在信息与作品之间设立一道过滤的工序,这是作家需要拥有的化学反应能力和素质。事实上,这个反应过程就是写作过程,真善美被保留,假恶丑被摒弃。经由作家的心灵检测与过滤,人们就能从文学作品中读到真正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作家依然活跃的原因所在。如果作家失去灵魂引导,放弃高远的精神追问,丧失资源开采能力,那就有可能永远触摸不到生活与历史的真实,一本本砖头似的长篇小说、散文集作品所呈现的,也许就都成为了经验的表皮,或者说是水货、赝品、伪经验。

不管写作者是否承认,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严肃的也好,网络的也好,其他形态的也好,已然不再单纯。文学作为精神产品、文化资源,甚至是文化商品,已经被纳入商业价值生产链条中。即便是严肃文学,不也得通过市场进入受众视野吗?

所以,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多元化甚至产业化,使得竞争的格局越来越明显。新媒体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新的平台。然而,各种各样的文学类型在新媒体时代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它们各自的短板与局限。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中国迅速进入全民写作时代,无门槛的写作首先带来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然而门槛的拆除不光意味着文学生产力的解放,同时也在不经意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产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文学发展态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在严肃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文学新的通途就慢慢显现出来,文学得以继续发挥“载道”功能,并将以新的面貌在当代文学史上闪耀光辉。

置身新媒体时代的作家们,亟须要做的是打破多媒体之间的壁垒和桎梏,多向“左邻右舍”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拘泥于媒体形式,更重视内容本身;多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亲密接触,多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化;不可拘泥于个人意志、一己情趣,不要陶醉于玄幻、仙侠等类型创作,而是要拓展文化视野,写出更多反映国家意志和民众诉求的文学作品,切实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也应相互学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灵活。更重要的是,要赋予作品更多、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奉献更多现实的、直击心灵的作品,培育广大受众求真、向善、寻美的品质。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下一篇: 运河码头文脉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