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燕赵

山庄的“文化力”

2019-11-15 10:40: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置身于承德避暑山庄,看的、听的和想的,无不是过往的人和事,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历史气息,令人不能不神思恍惚,常会生出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每年,有数百万人涌到承德,怀着对历史的一种好奇,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民间曾流传一句话:“明修长城,清修庙。”当大臣向康熙皇帝奏报,为防御外侵应重修长城时,被他否决了:“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由此,为历代反复修造长城,画上了句号。然而,他却决定修建避暑山庄,理由很多,其中一条是:“不占民田,不毁民居”。更令人惊异的是,他怎么就选中了热河这块地方?此处活脱脱就是“中国地理形貌的缩影”,东南低,西北高,西北部多山峦,东南部平野多河流湖泊。

康熙皇帝早就定下了调子:不是修什么宫、什么城,就是建个“山庄”。依山顺势,以朴拙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保留自然原态的精妙,然后,再移天缩地,“招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经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历时89年,建成了一座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宫苑,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同时,还陆续建造了“外八庙”——实际是12座藏式、汉式寺庙。那些雄伟壮观的建筑,如众星捧月般护佑着山庄,又与山庄珠联璧合,形成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广阔格局。

自古以来,一个个王朝灰飞烟灭,唯有文化留存下来,人类历史其实一直是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和影响。避暑山庄形成的文化现象,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憾力。康乾时期,许多重要的军政要事,都在这里处理。比如,平定准噶尔,统一南北疆,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前代所谓“边徼”之野,成为清朝“龙兴之地”。

盛世之“盛”,就应该体现为强大的凝聚力,不能内忧外患。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号称大英帝国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带着重礼在避暑山庄觐见中国皇帝。当时,欧洲正流行“中国热”, 他们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甚至认为“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然而,“盛世”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大与保守,英国使团极力想讨好清帝,就是想跟中国通商,建立外交关系。他们带来了精心挑选和特意制造的大批礼品,有19宗590件之多,包括国外最新的科技发明:蒸汽机、棉纺机、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连发手枪以及用于天文与航海的精美仪器……不想,中国的皇帝和大臣们,对此不屑一顾,居然让英使、“中国迷”马戈尔尼失望离去徒手而归。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清朝为他们当初的傲慢、迟钝与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由盛及衰,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难以突破的规律。康熙皇帝在亲笔书写“避暑山庄”的大匾时,就留下了伏笔,他将“避”字右半边的“辛”字下部,多写了一横,被称作“天下第一错字”。不过,错得有说辞,错出了大名堂,这多出一横是避暑的“避”,有别于逃避之“避”。康熙皇帝有这个权威,能创造一个错字,并将其演变成一段佳话,流传开来。以后,又陆续为避暑山庄命名了36处景致,取名一律用四个字,比如,“烟波致爽”“四面云山”等。乾隆皇帝同样也在山庄命名了36处景观,为表示不能与祖父比肩,取名少一字,一律用三个字,比如,“沧浪屿”“凌太虚”等,合起来构成避暑山庄的72景。雍正皇帝甚至因避暑山庄的存在,竟将古已有之的“热河”更名为“承德”,取“承先祖德泽”之意……

无论封建君主们活得多么精致、有学养,他们的文字游戏也终究无法让盛世永固。最终,康熙皇帝生造的避暑之“避”,还是成了逃避之“避”、避难之“避”。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兵锋直指北京,清帝咸丰为躲避战乱,逃到避暑山庄,在山庄里一“避”就是两年,与嘉庆帝一样,最后也死在山庄的“西暖阁”。随后,慈禧诛杀肃顺等八大臣,在避暑山庄夺权成功后返回北京,随即下了一道懿旨,废弃避暑山庄。不知是想掩盖她在山庄做了一些永远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还是山庄的存在,让大清皇室的后世子孙,无颜面对先祖的辉煌。所谓“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不正好体现了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力”吗?(蒋子龙


责任编辑:李为华
下一篇:涿州双塔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