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艺锐评>>

《衡水湖绿色交响曲》:水韵田园的赞美诗

2018-08-28 16:56: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水韵田园”的赞美诗

——读高振龙、张文良的报告文学《衡水湖绿色交响曲》

彭 程

高振龙、张文良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七期的《衡水湖绿色交响曲》,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华北明珠衡水湖的美丽风光,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入思考,读后让人既得到了充分的审美愉悦,更有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思想理念方面的真实确凿的收获。

衡水湖如同一块晶莹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冀东南平原上。作为华北地区唯一保持了沼泽、水域、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它既以自然之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更以生态之优引发各方面的关注。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标本,对其进行描述和阐发,其意义应该不会仅仅局限于文学范畴。

在《衡水湖绿色交响曲》中,我们分明就读到了这种意蕴的丰富和深刻。这部中篇报告文学分上下两篇,叙事脉络十分清晰。上篇《沧桑巨变》,依据丰富翔实的资料,回顾和梳理了“城中之湖”衡水湖的沧桑历史。不论是有关衡水湖的水文地理学方面的数据,还是它从远古到今天有文字可征询的历史变迁,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作品中都给予了颇为生动的介绍。尤其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围绕历史上特别是自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衡水湖进行治理的情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保护好衡水湖的一湖碧水,成为最强劲有力的声音。2000年,衡水湖被命名为“河北省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此举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肇始,仿佛一篇文章找到了“文眼”,“保护与发展并重,有效保护,科学利用”成为衡水湖存续发展的总的纲领。随着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全国湿地保护规划等等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衡水湖的保护利用也走上了良性发展、质量和内涵不断提升的轨道。这篇作品记述了这一艰辛而光荣的历程:几届市委市政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有效的规划,确立并完善了打造最美湿地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由此,在十多年间,在民众的广泛支持下,通过一连串卓有成效的行动,清除湖区内的污染源和入湖排污口,打击违法养殖和捕鱼猎鸟,取缔网箱养鱼,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保持了湖区水体及环境的优美。而“引水”保证了衡水湖的湿地面积和烟波浩渺的水面,“植绿”则用蓊郁苍翠的树木林带,为整个湖区编织了一条“绿围脖”。

正是在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的精心呵护和打造下,今天的衡水湖,才拥有了这般绰约动人的风姿。下篇《大美衡水湖》便是用生动优美的文字,将一个绿色交响、“天人合一”“水韵田园”的湖城之美,尽情地呈现出来,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果说水面面积相当于11个杭州西湖的衡水湖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画面,那么这里的一个个章节,便是巨幅画面中的最主要的局部,目光循着文字的流动,可以充分领略各自所拥有的动人之美。从马拉松广场开始,可以欣赏到飞奔的马拉松运动员的浮雕,环湖国际马拉松锦标赛已经成功举办过数届;泛舟入湖,水色清碧,水天一色,心旷神怡,尘虑尽消;荷花园里,“市花”荷花吐艳绽放,茁长的荷叶将满眼的碧绿一直向远方铺展;梅花岛上,树木葳蕤,那种原始田园般的状态,以其本真淳朴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目光跟随文字继续前行,在《绿色长城》中,我们看到3000亩森林公园,仿佛一道绿色长城为湖水筑起了天然屏障;在《诗意乡村》中,沿湖一带的农村都是“宜居、宜业、宜游”,“村在绿中、人在画中”,不论是有“北国笔乡”之称的侯店村,还是以出产“五彩绳”而出名的绳头村,都在新时代“文明和谐乡村”的建设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美的描绘令人陶醉,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无疑还是一些翔实的数据。从《鸟的家园》一章中我们得知,衡水湖共有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占全部鸟种的五分之一。珍稀禽类丹顶鹤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作为栖息地,全球共有1500只左右,在这里越冬栖息的就有100只,足以证明此地生态环境的优良。

这一部分中,华彩之笔可谓比比皆是,下面这些只是随手采撷的一段:“初秋的衡水湖,湖水清澄纯净,层林尽染,天光云影,溢彩流金。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凝视着如翡翠碧玉般的湖面,忍不住想要触摸,忍不住想要捧饮,忍不住想要跳下。眼前的水,在烟波中起伏荡漾,在阳光下变幻着深深浅浅的蓝,每一种颜色的渐出和淡入,仿佛都和着自然的声息。”这样读来令人感到齿颊生香的文字,作品中还有很多,衡水湖的魅力借此获得了出色的表达。

就像篇名《衡水湖绿色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整部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脉络,围绕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以文字为音符,奏响了一曲讴歌绿色发展的交响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都仿佛是交响乐中的不同的声部和乐句,共同完成了对主题的聚焦和表达。强烈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理念,弥漫在通篇作品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以衡水湖这一具体的对象为依托,作品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思想的生动诠释,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以小寓大、具体而形象化地表达,情感饱满,寄托深远。

作者饱含着对故乡母亲湖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撰写了这部作品,而它所蕴涵的启示,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故园之爱,桑梓之情,而涉及到带有普遍性的人类的共同话题,足以让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说,这一点有力地提升了这部作品的价值。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