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俊官方网站>>艺术人生>>

高家俊山水画印象:画中景色心头血

2018-04-04 09:37: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风烈烈,

漫道征程凌志越,

千山万水修人杰。

 

胸中丘壑连天结。

丹青阙,

画中景色心头血。

2017年12月26日,李旭先生读高家俊山水画感慨不寐而成诵《归自谣·胸中山水情》,发文于他的“瀚海之行驼”新浪博客。让李旭感慨的是高家俊先生的太行系列《大山之西》《太行红歌》《秋壑图》《太行诗情》等几幅画作。

丁酉岁末,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品牌之展《江山颂》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举行,活跃于当今画坛的中坚力量张仁芝、陈克永、高家俊、李春海、王梦湖、师恩钊、于永茂、王裕国、唐辉、段铁等10位画家携60余幅大制作参展。他们擅长巨幅山水创作,有的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国家殿堂,或被国家级美术院馆收藏,他们此次展出的作品大手笔,大气象,以翰墨为华夏江山写形,用丹青给神州河山立传,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面貌。

中国山水画名家高家俊先生是第二度参加《江山颂》画展,他的太行系列巨幅山水卷帙,蕴含着自然天地壮阔博大的精神力量,洋溢着传承千年澄怀观道的雅静气度,令人叹为观止。

太行山绵延800余里,沿线重峦叠嶂,林泉掩映,气势磅礴,集雄、奇、壮、美于一身,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誉。

在家俊先生的心目中,太行山是大美之山。

太行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击日寇的主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斗争铸就了不朽的太行精神。

在家俊先生的心目中,太行山是英雄之山。

家俊先生对太行山情有独钟,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知觉和体认,太行山不是一座简单的山脉,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地域文化的代表。他无数次深入太行,他胸襟廓然,脱净尘渣,以君临天下的气度,胸怀搜尽太行打草稿的壮志,游历太行的山山水水,开阔眼界和胸怀,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

家俊先生认为山水画创作首在取势,他选择从整体气势出发,依势布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随气势而生发,任由笔墨运行,以气韵取胜,无畏而不畏地展现心中的太行山。他的作品全景式构图,以画面空间开阔见长,太行挺拔、苍茫、宏大、深远、有气势,彰显北方大山的粗犷,凸显出博大厚重、气势雄浑的主要特征。他运用多种技法,时尔泼墨,时尔皴擦点染,在创作中追寻一种自由挥洒的心境,不拘一家一派,洋洋洒洒超脱世俗,用笔墨抒怀,融情绪入画,用智慧写神,籍水墨语言来彰显心中的意象。

2014年《江山颂》在民族文化宫展出的《苍石云水涌太行》,5.8米长,1.8米宽,这幅鸿篇巨制气势博大,构图恢弘,手法细腻,动人心魄。观者仿佛置身于山峦之巅,四周云雾缭绕,眼前重峦叠嶂,满眼茂林云海,恍如仙境一般,聆听着自然之韵律,没有喧杂的都市噪声,没有庸俗的尘世之物,有的只是一派物我合一的天人之境。

家俊先生从太行山独特的风貌中找到与自己的精神相对应的元素,通过太行山的独特、宏大、深远、气势,反映他发自内心的审美的诉求,画出了太行山深刻的本质的内涵。

这是家俊先生成功的自我超越。

古人提倡“近观其质”,家俊先生提出,质的这两个层面必不可少,一是作品的笔触,通过皴法的变化,线条的顿挫,使物象更显生动,更有生气,更有质感,达到气韵生动,彰显天然之趣,质朴之美;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后者是家俊先生骨子里追求的东西。

家俊先生重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写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写生是答案,写生中有答案”。他主张,写生时要怀揣着古人的修养、学问和文化,带着问号去大自然中写生,向大自然要答案。笔墨当随时代,带回来的东西才是活灵活现的,是生动的,是有气场的。家俊先生提出,写生当写心。他写生时转山头找感觉,找灵感,努力发掘入画的点位,即时写在心中。

家俊先生的观察细致入微。以树为例,他认为北方的树不同于南方的树,太行山的树就更加有特点,是最漂亮的,它们能够在太行山上生存下来,是经历风雨见过世面的;它们不很粗,也不很大,树枝不多;树干10年向这边弯,长这样,10年向那边弯,长那样。家俊先生认为,石是山之体肤,云是山之灵气,水是山之血脉,树是山之颜面。太行山的树入画最高古,增长了太行山的颜值。

将自己融入大山,亲吻山之体肤,体悟山之脉动,感受山之灵气,山与石、树与树、杂树与灌木、云雾与山体,在家俊先生笔下互相映衬,关系处理得鲜活细腻,从这里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不同的皴法的吸收和借鉴,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把传统的笔墨与自然的形貌,包括山体、树、灌木、水口等等形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描绘云霭笼罩、云气蒸腾的大山是家俊先生的挚爱和擅长,他的山水画从写生出发,师古法但不落古人窠臼,承继传统血脉但不重复古人图式,展现永恒境界同时充满蓬勃的时代感。家俊先生看山,四时风光俱不同,有时因为一个故事,心目中的大山又是一个样。他因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又追求“但求神似,不求貌似”,他的创作既以客观景物为基础,又强调主观情意的抒发,他不追求和别人一个样,他只画心目中的大山,讲求艺术意境与独特风格的创造。

笔妙而墨精,运墨而五色俱,家俊先生的作品色彩古朴淡雅,他说不淡不雅,不静不雅。他不刻意画山水,而是画阴阳关系和虚实关系,画是由关系组成的,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所以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彼此互相映衬,两根线一勾一勒,对比而成。在创作中,家俊先生大胆留白,用空白体现空间关系,追求“笔不到而意到”“画之妙在无笔处”,所以作品中常有灵动所在,妙境所在。他深谙写意精髓,通过主观的高度概括、取舍、提炼,营造虚实关系,虚实有致而空间自生,阴阳平衡而气场自强。他的山水贯注了艺术理想的精气神,通透明快,刚柔相济,阴阳相合,令人赏心悦目,涤荡心灵。

2017年秦皇岛之夏名家邀请展展出了家俊先生《古寨三月天》和《英谈古寨》两幅作品。《古寨三月天》是参观山西省大汖村后的一幅作品,家俊先生活学活用心中的素材,运用移山大法,绘画了最美的山水,而且创作了最美的山水画。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宁静的古村落。千年以前,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大汖人说,山水为汖,所以取名“大汖”。《古寨三月天》再现了1500年前的大汖盛景,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给人以淳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当下的古寨与画作中的古寨有天壤之别。家俊先生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他要表现的就是千年古寨,因为心里有古画的脉络,胸中有写心所记的素材,他才能够运用移山大法,信手拈来,将古寨呈现于世人面前。

古人之画,云中必有庙,林中必有亭,径中必有人,家俊先生的山水画与古人大不同,他把减法做到极致。作品《太行红歌》中,一簇簇山峦由近及远,云在山峦中穿梭,山峦坡脚轮廓线时隐时现,虚实相生;漫山的林木,树干枝桠用笔柔韧,略皴空灵,尽显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点缀着片片红叶,鲜活的生命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似一个个跃动的音符,谱写出一曲华丽而曼妙的乐章,美轮美奂……山中没有房子,没有小桥,没有炊烟,没有一个人。这就是家俊先生独到之处,他的山水就是这样,多一样都嫌多,多一样就是破坏,就是践踏,他不对山负责,他只对画负责,他不是在造真山,他是在画画,他的画是让人欣赏。画面少了屋舍与桥梁,更显深邃,虽深邃但不压抑,不压抑也不轻飘,让人在深与远中思考,在静与雅中陶醉。

传统是文化的命脉,传统的精义在于对生命与存在独特的理解与呈现。

家俊先生统合古人与今人的技法,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他的画作紧随时代,兼具古人所倡导气、韵、思、景、笔、墨等元素,具有“明物象之深”思维方式进而指导其艺术实践。从山峦物象中尽展开阔之势,那些朴茂静穆的树木,穿插布局,变化多端。精心经营布局的飞瀑流泉,更添气韵澎湃。在他的大幅作品中,具有高空挤压绵延的气魄,而在局部处理上,也不失大格局,大笔意,有古意、古法之大山的内在精神跃然纸上。

由于重视对传统的吸纳和继承,并旁涉近现代百家,家俊先生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路径,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价值。

20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中国山水画传统渐行渐远。继承山水画承载的文化理想和价值,构建具有本土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保持中国文化的血脉,恢复中华文化独到、深刻、诗意的特征,是当代艺术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从这个角度看,家俊先生对山水画传统的保护与发展是有贡献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幅画作凭什么流传千古?

家俊先生主张,画不在绚,有气则活。

家俊先生笔下的山水,笔墨清润洒脱,布景平中寄凡,意境俊逸绵远,独具自家面貌,他不求奇,不求险,平和自在,一任天然,具有一种俊雅清静之气。

这是家俊先生“观道”之实。

家俊先生的画十分注重笔墨的书写性,画中尽览画家家学渊源、人生感悟、事业盛景、内心澄澈、性格达观。他的太行山水,壮阔雄浑,气势很大。但是这些气势是在一种很内敛的状态下来表现的,所以给人一种气宇非凡但是又俊秀大方,有一种很纯净,观者似乎能听到一种自然天籁的声音。这种气息与他整体的表现得很宏大、很壮阔、很深厚、很悠远的境界形成了一个共鸣,一面有容而大,一面无欲而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家俊先生不求奇、不求险、平和自在,真功实能的艺术追求也正是其禀赋和气质的外在显现,这与他对太行山本质的理解有关系,又与他几十年内在的修养有关系。

家俊先生生长在一个文化世家,祖辈都是文化人。在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很崇高很正气的成分,有一种担当的勇气;他的血液中也流淌着很淡定很纯粹的成分,有一种淡泊的静气。

家俊先生厚德重义,坚持艺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他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践行的。40余年间,他为群众作画,从不厌倦。家俊先生源于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强烈的使命感,2011年年近花甲,自费投资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河北工作中心,大力宣传河北的文化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家俊先生策划了30分钟的《燕赵书画》人物专题节目,在书画频道播出。7年来,《燕赵书画》栏目制作并播出人物专题节目近300期,推出包括贾又福、何家英、贾浩义、史国良、李明久、白云乡、祁海峰等在内的一大批书画名家、工艺美术大师170余位,同时拍摄发布河北书画新闻2000余条,优良的制作水准及国家级的展示窗口极大的提升了河北省书画家影响力与知名度,该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受到河北省委宣传部及省文化厅一致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河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015年9月,家俊先生不忘初心,以博大的文化情怀以及熠熠生辉的人生渲染力策划主办燕赵书画大讲堂,把国内书画界大腕请到河北来,让他们走出屏幕,走到老百姓中间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3年来,燕赵书画大讲堂成功举办10场,受益近万人次。它已经成为河北的特色文化品牌,也在全国书画界掀起公益讲堂的风潮。

有担当的艺术家,他的审美取向一定是崇高的,他的艺术追求一定是高雅的。家俊先生守得住寂寞,沉得住气,静心修炼绘画艺术。他说,画是用来鉴赏的,不是用来鬻的,更不是用来炒的,绝不会把画画俗。南朝宋画家宗炳尝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家俊先生说,“80岁以后,我也卧以游之。”

人有静气气度自来,心有定力智慧自开。

《澄怀观道》是对古人山水美学大彻大悟后所作,作品融合诗意,彰显人格,营造了深邃辽远的境界,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流荡着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蕴含着他的情感方式、精神世界、人生理想、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他的人生寄托,对艺术的自信。这幅作品将于2018年参加俄罗斯一带一路中国画邀请展。

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极简。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亦是家俊先生所追求。家俊先生深知,笔简自己也许能做到,但是笔简而不薄,笔简而不贫,笔简而不单调,笔简而有味,笔简而有趣,自己尚难做到,他决心70岁以前不作简笔画。他说,由繁到简是一个过程,不能照搬别人的套路,要有自己的笔法,这是出路。家俊先生坦言,他已经有了方向。家俊先生表示,不会走哪一个门派,也不会过早地创建自己的风格,他将不断磨炼,丰富学养,以大匠之心锤炼笔墨,尽情表现大山大水,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013年,家俊先生已届花甲之年。花甲之后,他变得中庸了,镇定自如,波澜不惊,举重若轻,他心里平静,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更能辩明是非曲直。那一年,他刻了“自然天授”“线定乾坤墨铸魂”“六十方知墨深浅”三枚闲章,以章言志。

千年绘画史中,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刀宣纸,一盆墨,一枝笔,这三样东西千年没有变。山水画的基本语言要素是笔墨,因循应物象形,骨法用笔,以线为骨,以意为魂,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美。从山水画发端到当下,山水画的表现与内蕴不断地被历代画家体会和探索,这当中要学的太多,而且越学越难,家俊先生感慨绘画40年竟不知道怎么画了。他曾说:“中国画用笔用墨、皴擦点染,在宋元大家的头上摸一把,古法用笔也就差不多了,其实那也真是学了点皮毛,追慕古代文人的修养,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怀,才能游走在艺术的道路上。”

这些正是家俊先生绘画40年的笔墨感悟。

作者:阎志峰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