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画>>绘画

洞悉中国画:一探画作的“前世”与“今生”

2017-08-24 08:05: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编者按:“中国”二字在世界舞台有着独特的含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张扬和自我,中国文化含蓄而内敛;不同于西方画派的客观和具体,中国画美在一个“韵”字。

何为韵?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简明大略又深邃悠远。外行多感叹:买上一张门票,在艺术区、书画展走马观花逛上一圈容易,真正“理解”眼前画太难。

真的有这么难吗?观中国画、品中国画不应仅仅是文人墨客的特权。愿你我心怀一份雅致,以王建的画作为引,细细领略中国画的风姿神韵。

王建,字准提,河北易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院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报业书画研究院创作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新闻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砚雕行业协会副主席,北方书画院副院长。

前世:创作匠心独具 思想无与伦比

问画哪得美如许?为有思想灵感来。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幅画是怎样产生的。”王建笑着说,他总结出四“发”来诠释一幅画作的“前世”,即发生、发现、发明、发展。所谓“发生”,是指绘画对象的客观存在,画家所要描绘的主体始终存于世上。正如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景物也是如此,不论画家绘制与否,都在那里;正因如此,具备“发现”之明眸的创作者运用主观能动性,置身东奔西顾的路人所忽视的场景中,细致地捕捉到万物之灵气之美感之神韵;随之而来的“发明”则是创作者泼墨挥毫,将充沛情感化为丝丝笔触,最终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水到渠成,作品的完成会自然地流露出画家的个人情感,成为个人思想节点的记录,同时自然地引发大家的某种思考和情绪,从而通过表达来促成各方面的“发展”。

在四“发”过程中,“发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正在“发生”的事物,而能够发现的人也带着各自的阅历、有着不同的性格、怀着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思想结晶,用不同的笔触去表达感受和思想。

在王建看来,绘画从来都不是流水线作业,它只能被临摹却无法被复制,且仿画从未及原创的好,就在于思想的无法复制性。绘画其实是创作者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画作之《乡音》

“这幅画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作品《乡音》在王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北京十渡,隆冬时节,王建合着冰研墨,用结冰碴的水勾兑颜色,画几笔就必须停下来搓搓手,就这样在天寒地冻中坚持完成了《乡音》的创作。

这幅画为《乡音》

王建老师说,作品刚完成时就在朋友圈中引起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回忆起在乡村长大的童年,甚至有朋友将这幅画作为微信头像。《乡音》能够唤起在农村成长的一代心底的记忆。这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要归功于画师的良苦用心,在农村长大的王建常流露出对乡土的深深眷恋,画作便流露出个人的深沉情怀,成为传播创作者思想的媒介。

光秃的树木在风中伫立,一阵风吹过,只有枝头零星的残叶随之摇曳。枯树掩映下的破败房屋里居住着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他的孙女,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多年未归。如此萧瑟的房屋,房上的锁已经被雨水腐蚀,房梁上晕染着深深浅浅的褐色斑点。每到夜晚,纸糊窗户的破洞中会显现出一道道昏黄的光,映出飞舞的蚊虫和灰尘颗粒。一老一小在破败的屋子里相依为命,靠着自然资源耕作,简单地维持生计,摇着咿咿呀呀的辘轳从井中打水。他们的生活艰苦而无人知晓。心中却始终满怀孩子父母能回家的期望。画作上方的4条电线和下方带有坡度的路使构图呈现立体感,将视线延伸到远方。青壮年走出大山到远方去了,而老人和孩子的生活该何去何从呢?没有人有答案,唯有含黛的远山似乎在微笑着等待着人们思索。

所谓“画外有画,只取精华“”创作者往往会带着独特的感悟进行构思,勾勒出心中的作品。《乡音》图之外,实景是另一条小路,或许翻新过的房屋鳞次栉比,红砖青瓦惹人注目,可它们无法触及画者心中敏感柔情的神经,也就没机会成为王建笔下的成品了。当下经济高速发展,不少年轻人背井离乡,老屋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十渡的景色勾起王建心中的情怀,也希望可以呼吁大家关注乡村,推动社会发展。于是,他透过表象,框取部分景色,突出主题,融浓淡干湿于技法中,完成《乡音》绘制。

若不是知晓所绘之地为十渡,观者或许会把任意一处村落视为这幅画的原型。它可能不完全像某一个具体的山村,却像任何人心目中的山村,像某个人心中深藏的老家。因为《乡音》讲出了王建心底对乡间故土的情怀。以线条为音,以色块为调,直击耳膜,抵达人心。

今生:角度不分伯仲 思想和而不同

站在普通观画者的角度,第一眼会望到画作的整体效果,看到作者构图中的重点。王建表示,即便对于外行来说,把握画作的重点并非难事,“画作的主体通常只有一个”。而对于一副画来说,最重要的是画中元素所传达出的思想。与此同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作品时,每个人所领悟到的美也同样包含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这幅画为《祥和》

这幅《祥和》描绘了三只鸡,构图饱满和谐,用墨浓淡有度。图中三只家养的丰腴公鸡、母鸡像是从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蹦出来的家禽,每片羽毛都抖动着祥和温暖的气息。

中国画赋予了鸡5种品德,分别为文、武、勇、仁、信。韩婴在《韩诗外传》里说,鸡有“五德”:“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几种美好的品德正是古人推崇的君子之德。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不难联想至此,从德行的层次解读画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的断然不是尔虞我诈、高官利禄,而是天下大同,社会和谐。

若资深书画爱好者赏析,则会在心中将《祥和》和各类以鸡为主题的画作对比一番:徐悲鸿抗日战争时期作品《鸡》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风范,引吭高歌的公鸡体现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北宋《芙蓉锦鸡图》题材华丽,画面抓住胖锦鸡飞上纤细花枝的一瞬,静中见动,活泼有趣。王建的《祥和》不同其他,关注于和谐美妙的环境氛围,落脚在传达平和淡然的心境。另外,鸡的发音与“吉”相同,大众多将公鸡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数字“三”泛指多个,吉祥之符团聚,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画中的公鸡使画内的一派祥和蔓延至画外。殊途同归,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观画者,总会带着自己的一份体验,和创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相信在了解中国画的创作“前世”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眼前中国画的“今生”之美在于思想之魂。在看懂中国画“今生”的神韵之后,你也会推知笔触中映射的“前世”构思。作画者将思想倾注于作画,观画者将思想代入于观画。在作画与观画之间,“思想”才是贯穿中国画“前世”和“今生”的主脉。

(记者:王嵩 实习记者:王潇珺)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