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书评

《火车上的中国人》,90年代流动的中国

2017-08-04 09:46:10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后浪出版公司在2017年6月推出的新书,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这本铜版纸精装的影集。它是摄影师王福春先生花费数十年时间、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在恶劣的环境和人群夹缝中呕心沥血拍摄万余张底片浓缩的精粹,其中有37张以往画册未曾出现的作品,这些黑白摄影作品毫无矫揉造作,非常真实,展现出了一个90年代流动的中国。

一列火车,犹如一个流动的微型社会和生态圈,里面拥有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彼此素不相识,每张面孔都有不同的表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限,90年代时列车的条件较差,不仅拥挤脏乱,还经常出现严重的超员,环境用恶劣形容并不为过。

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车厢中流动的中国人仍然表现出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忍耐力与适应能力,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当中的大多数保持着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他们毫无秩序地拥挤上车、安静地吃着泡面或盒饭、读着书报,演奏乐器、相依跳舞,虔诚地祈祷,做集体体操,从窗外的小贩处买西瓜,秀恩爱、享受天伦之乐,用90年代特有的大哥大打电话,看简易电视,临时的医护,旁若无人地抽烟、搓麻,甚至有小偷被铐住,更多人因拥挤疲惫而睡下。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有人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期许,也有人面露迷茫的神情……俨然一幅幅火车上90年代流动中国的市井生活。

他们有些人或许已经作古,有些人或许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改变了命运,有些人或许一辈子庸碌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和时代大潮之中,有些人或许会在未来在这本影集中找到几十年前的自己。虽然影像是黑白凝固的,但我能感觉到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鲜活独特的。看到这些黑白照片,脑海中的场景仿佛切回了90年代的列车,车轮轰鸣,广播犹如在耳边响起,也油然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有些模糊、困窘但幸福的生活场景(我是80后)、90年代和父母艰难挤火车艰难出行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回忆、以及那时流行于中华大地的流行歌曲和摇滚乐。那个时代,乘坐火车去旅行的人凤毛麟角,大部分人乘坐火车都是为了谋生,为了生存,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哲学——活下去。那个时代或许是脏乱、拥挤的,但幸福感却超越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众所周知,中国在世界上曾长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占据了大多数,近现代曾处于贫穷落后、愚昧闭塞的状态。由于天灾不断、苛吏暴政、政局变幻、战乱动荡,百姓时常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有目的或无目的地前往其他地方,形成了历史深厚并独具特色的“流民”问题。这一问题积弊深重,甚至成为中国古代历代朝廷的心腹之疾,直接导致了一些封建王朝(如明朝)的终结。在近现代,中国苦难深重、战乱频繁,流民问题不断持续。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颁布的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制度上算是遏制住了流民,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清晰地划分开来。这样做成功管控住了人口的流动,稳定了社会形态与结构,实现了限制人口快速增长的目的(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也为后来中国后来的“城乡二元”、城乡差距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配给依赖于户籍管理制度,农业人口被严格限制迁移到城镇地区,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则没有粮食配额、单位住房、公费医疗,故而那个时期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户籍对人口流动调节作用减弱,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城市、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强,不为大部民众所熟悉的旅游业也出现了萌芽,而火车则是这些流动人口的重要载体,成为“90年代流动的中国”,没有经历过迁移背井、困苦生活的年轻一代对它会略感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流民(流动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单纯为了谋生前往一个地方而乘坐火车的人不再占据多数,这体现出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广义的美,不仅包含人人追求的“真善美”,也包括生活中“假恶丑”。与肖全《我们这一代》异曲同工,《火车上的中国人》中的影像乍一看来并不总是那么美,但它贵在真实而不可复制,其人文意义与历史意义大于艺术性。从这些照片中,不难看到摄影者对生活细节细致的观察与捕捉,行踪广阔穿越中国大江南北,而这没有坚定的意志、强大的心理、充沛的体力和对摄影、铁路的无限热爱支撑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现在的中国,已经跨入21世纪17个年头,它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流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火车也不一定是中国人出行最重要的选择,但人们人会怀念那现在看来有些混乱但纯真质朴的年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但无论如何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火车上的中国人》,90年代流动的中国,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它幸运地保存在了这本摄影集中,在当时能有几多人如此有心并为此花费心血付诸努力呢?感谢王福春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名利地坚守与创作,也感谢为这本书付出过辛勤努力的所有人,正是他们将这些渐被人们遗忘的时代和环境记录并保留了下来,它多蕴含的价值只能由时间来证明,多少金钱也无法取代它。(张鹏)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