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书评

以《诗经》的名义种地

2017-07-21 10:23:44 来源:光明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区,藏有一座由学生打理的“秘密花园”。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开垦校园荒地,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络热议。

以《诗经》之名种地,是当下“每个人都有一个田园梦”的另一种演绎。“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齐豫深情吟唱着三毛的人生感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鸣,乃至行动。有的人金领白领不做,情愿当个农夫,或租地务农,或自建农场,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更多的在自家的阳台、天台、露台,种花、种草、种菜、种树……看一缕新芽,闻一朵花蕾,怡然“做梦”。

为何有此梦?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陶渊明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王维的“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诗的意境太美,在人们心中早早播下了梦的种子。是现实压力的反弹?当污染与农药一次次挑战健康,当生活和挫折一遍遍刺激神经,当“水泥森林”一层层隔绝现代人与大自然,有风、有雨、有树、有河、有蓝天……的田园,成为很多都市人安放心灵、寻找寄托的地方。

梦想照进现实,要圆这个田园梦并不容易。且不谈必须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单论经济账,也非人人可以承担。资金雄厚的人,大可买个依山傍水的别墅,或是自建一所农庄,从此喂马劈柴,关心粮食蔬菜。但对许多普通人而言,租地种菜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即便是阳台种菜,选多大的盆、种什么、种几盆,这些小算盘都要打得精明。不止于此,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夹缝中生存的“菜园子”还带来管理成本。它们或寄居在暂时闲置的市政用地,或潜伏在已拍卖但还未开工的建设用地,或肆无忌惮地占用公共绿地,既违规违法,又给城市管理造成诸多问题,以致很多城市对都市种菜堵多于疏。

实现都市田园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建设田园城市或许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这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其核心是自然之美、城乡一体。它让人想起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也是芥川龙之介看到的南京城——“余晖充溢的城中,在夹杂着西式建筑的民居后面,可以看到麦田、蚕豆田,还有浮着鹅的水塘。”在物流运输技术改善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城里种稻种菜,养猪养鸡,形成很多“像乡村一样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我们在追忆,也在重新打造。四川的成都、浙江的德清、西安的西城新区等城市或地区相继打出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口号,这无疑是对人们田园情结的良性呼应。从以往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看,如何科学地进行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如何选择合适的入驻产业,如何规避“摊大饼式”的冲动和卖地诱惑,将是构建田园城市最大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城市还会依然远离乡村,乡村还会日渐空心化。

既有对现代化便利的依赖,又有对田园牧歌的痴迷,都市田园梦或许贪心,但却是都市人普遍的精神诉求。田园梦里,寄托的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城市形态,是现代版的“桃花源”。(颜云霞)

责任编辑:牛二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