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头条新闻

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屈峰:享受木器文物“复活”之旅“

2017-07-14 09:39:20 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座迎来最后一期,带领观众去享受一场木器文物“复活”之旅。本期主讲人屈峰是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曾主要负责故宫博物院院藏木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独立保护修复木器文物40余件,合作保护修复文物200余件。

“这是一个木胎的佛像,送来的时候,佛像两个手指头断了,但是下半截还在,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手指头的形态和大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正在修补金代木雕菩萨像的屈峰说话慢条斯理,现实中的屈峰又多了一些幽默风趣,修复木器文物,耐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寻找枯燥之外的乐趣又是故宫里的匠人必备的技能。

据屈峰介绍,故宫博物院目前院藏木器类文物约40000多件,其中大家具6000余件,小器作30000余件,再加上2000多件木雕。这些木器类文物以清代的居多,“要想把这些木器类文物都修好,让它们重新‘复活’,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屈峰打趣道。

中国木器从原始社会的木墩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兴盛,出现了各式漆俎、案、几,再到秦、汉、三国时期低矮的床、榻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高型家具椅、凳出现,唐宋高型家具广泛普及,元代出现抽屉桌,明清时达到高峰。“这些家具今天我们称之为文物,但在过去,它们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坏了也是要修的。”屈峰说,木器文物就是一种文化遗物,它负载着一种文化,其本身有三大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修复木器则是想尽一切办法保留它们身上负载的价值与生命力,“过去是为了延续它的使用价值,今天则是为了让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以保存。过去椅子腿儿坏了,换一条继续用,但今天则需要打个问号,把这个椅子的四条腿都换了,它就不是那个文物了。”屈峰表示,这是随着家具的身份转变带来的思考。

在修复文物的时候,修复师会把自己的精、气、神一同注入进去,文物才有了更丰富的人文气息。修复文物必须要手工做,但是前期对材料的分析、鉴定等都需要现代科技辅助,后续则靠人力来完成,比如雕刻等。屈峰认为,文物是在传承文化的生命力,好的文物会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见习记者 田 恬)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