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头条新闻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现代戏成功的不二法门

2017-03-27 11:45: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周传家

戏剧是人生的投影和世相的记录,与静态的、平面的、单项的文学艺术样式相比,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戏剧能够营造出活色生香的种种情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食谱和精神配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审美口味不断提高,早就从心底厌恶、排斥瞎编乱侃、粗制滥造、肤浅直露的宣传品,自说自话、不知所云、生吞活剥的抽象概念和玄虚空洞的文字游戏,以及满足于“贴着地面走”、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局部真实”和“表面真实”而远未抵达“艺术真实”和文化真实的平庸之作。

戏剧作为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前世今生、血脉因缘。生活为戏剧之母,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真、善、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假、丑、恶也不用回避,因为那是生活里的客观常态。人间既充满温馨与欢乐,也总是萦绕着精神与心灵的苦痛,需要用戏剧艺术来宣泄和表达。戏剧家应是人间多情客,满怀痴情地拥抱生活、痛饮生活之杯,接上充沛浩然的地气,激活不羁的灵感和创造的火花,将一肚子故事、一肚子块垒、一肚子纠结、一肚子热肠奉献出来。既有“正大气象、庙堂风范”,又有别样风光、另类追求。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摆脱了一度低迷困惑的瓶颈状态,风生水起,气象万千,令人刮目相看。从正在进行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来看,现代戏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戏剧总体格局中占有绝对优势。在戏剧观念、创作方法、思想境界、艺术手段、传播效果等方面,起点提高,取法乎上;固本求新,奋力攀登,志在推出高峰之作。

评剧《母亲》中母亲的原型是京郊密云的英雄母亲邓玉芬,为了抗击日寇,她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最后她的丈夫和孩子全部牺牲。主创人员曾多次前往她生活的地区采风,矗立村口的邓玉芬翘首盼儿归的雕像触动了剧作家的心扉,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于是将中华民族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浓缩在这位普通母亲的身上,把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邻里情升华为民族情、家国情,使这位“母亲”成为千千万万母亲的象征,成为母性美与人类大爱的化身,丰富了抗战人物画廊。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重大历史题材,受到全社会广泛高度关注。《西安事变》主创人员通过海量阅读、重点采访,重温历史,吃透时代,以点带面、以一当十地表现特定历史转折关头各种力量的对比和博弈,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勾勒得清晰流畅,把内因和外因揭示得入情入理。京剧艺术家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将人物塑造得个性丰满,张学良坦荡洒脱的男儿气概,杨虎城执拗决绝的丈夫秉性,蒋介石偏执任性的独夫嘴脸,周恩来胸襟磊落、睿智机敏的共产党人形象,全都活灵活现。《西安事变》艺术地再现了这段历史,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豫剧《焦裕祿》的主创团体经历了极为艰难、极为煎熬的瓶颈阵痛阶段,通过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重新认识“焦裕禄”这一题材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他们严格遵循、发扬光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从耳熟能详的题材中开掘出新意,塑造出一个真实、笃信、可亲、可敬、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的县委书记形象。剧团实行“开门创排”,邀请焦裕禄当年的同事、战友以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来排练现场跟演职员一起聊焦裕禄,共同参与艺术创造,边演边改,终使该剧臻于精湛,拔得头筹。焦裕祿藉豫剧再次走来,“精、气、神”俱在,更加深入人心;豫剧因《焦裕祿》而绽放魅力,大放异彩。

淮剧《小镇》的主创巧妙地“洋为中用”,借体还魂,反其意而用之,把马克·吐温的原作移花接木,改造成一个颇具象征意味、检测和拷问道德和人性的当代寓言故事。以敏锐的目光,直面当下信仰失落、道德危机的严酷现实,深刻地揭示出见利忘义道德失衡与“清白至重”的两难抉择、煎熬挣扎过程,具有警世作用。

话剧《麻醉师》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现实题材原创话剧,展示了医护人员陈绍洋的真实生活、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陈绍洋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麻醉师,但有理想、有信仰、爱人民、爱自己的专业,把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视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充满对生命的体悟、尊重、理解、敬畏,认识到“人类生理上的麻醉不可怕,精神上的麻醉才最可怕”。

湘剧《月亮粑粑》也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讲述了女教师秦雅云面对种种诱惑,克服种种困难,30多年来默默坚守在贫困山村黄荆树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通过生动、丰富、感人的细节,生动诠释了“妈妈老师”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力量。为了打造一部精品,湖南省湘剧院的主创团队曾多次赴偏远乡村进行采风,并召开专家研讨会,集智攻关,精雕细琢,前后进行多次重大修改与打磨,从戏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主创人员潜入山野林间小道,钻探乡村生活的真实原浆,去寻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东西”。

军旅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截取了湘江惨败到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来表现伟大的长征,可谓匠心独运。当年,陷入绝境与迷局中的红军面临着路在何方的困惑。恢复和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一次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而艰难的历史抉择,构成全剧的支点和轴线。今天回眸这段历史,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沉思。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给今天的人带来启示和震撼。主创团队在尚未动笔创作之前,就首先踏上了长征路,沿着先辈的足迹,跋山涉水,进行实地采访。酝酿情思,捕捉感悟,突然间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遵义城就在眼前。遥看新的长征路逶迤天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尽管内容不同,时代相隔,风格迥异,军旅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堪称是《从湘江到遵义》的姊妹篇,不愧是一场当代军事变革的誓师仪式、一曲悲壮昂扬的军队之歌。世事如棋,瞬息万变。中国和平甚久,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香风迷雾中有人忘了初心,乱了阵脚。军人最可怕的是信仰缺失,纪律松散、战斗力消解。中国军队还是不是威武神勇之师?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得赢?早该扬起军改的利剑,斩断一度疯长的藤蔓,构筑巍然殿堂,树立精神丰碑,让中国军人的灵魂胆魄之旗帜高高飘扬!让杨天放、楚玉麟那些对军旅职业有着无限眷恋和万丈豪情的男儿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军事变革。为此,主创团队投入创作,多次参加军队组织的大型军事演习,到作战指挥大厅、地下指挥部现场观摩,还与基层官兵同住帐篷,全方位接触参演部队各个层面的指挥员、战斗员、科研人员和保障人员,切身认识到我军在军事变革中发生的变化,通过他们的倾情创造,成就了威武雄壮的一台好戏。

说一千道一万,戏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生活的赐予,来自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感悟。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乃是现代戏成功的不二法门。从这种意义来说,第一是生活!第二是生活!第n还是生活!

责任编辑:张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