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头条

慷慨还过豫让桥

2017-03-13 08:49: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邢台豫让桥石碑(同治二年立)

民国时期的豫让桥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 邢云)豫让桥,以人得名,是刺客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作为一个地域标识,“豫让桥”在邢台较有名气。行政上它是一个办事处,辖区有一个豫让桥市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先后建起豫西和豫东两个市场。还有一条豫让路,路南起泉南东大街,北至邢州大道。热闹起来的豫让桥路两侧商铺林立,前来摆摊设点的个体商户也成群结队。近年又新建了一处豫让公园,成为邢台名胜而闻名四方。

豫让桥何在

豫让桥何在,有说在山西太原西南24公里赤桥村;还有说在邢台翟村西南角。最早记载豫让一事的《史记》、《战国策》及《吕氏春秋》均未载明,固有争论。 很多学者认为豫让桥在邢台一说似更准确些。 邢台处燕南赵北,属赵地。赵襄子在邢台留下了许多遗迹,如豫让桥、豫让祠、襄子殿、赵襄子射箭求水的太子井、建造梅花园的梅花寨以及藏匿赵氏孤儿的赵孤庄,等等。 许多文人墨客在邢台豫让桥凭吊,留下了很多诗文。比如,清代陈维崧写的《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荆,即刺客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豫让桥,讲的就是刺客豫让的故事了。 南宋潘自牧著《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 这是目前我国史籍中关于豫让桥地址的最早的记录,成书于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 可惜的是,"豫让桥"在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修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作为一个地名,生活在邢台市区的人,很多都知道豫让桥。在老一辈儿邢台人回忆里,但凡家里东西不全了,就会想到来这里逛逛。大大小小的日杂用品,几乎都能在豫让桥批发市场买到。 然而,对于豫让这个人恐怕知道的不多。

豫让是谁

《史记》上说,豫让者,晋人也。 他曾是家臣、是国士,但以“刺客”留名青史。 他有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刚开始,他去投奔效力的领导都不看好他。直至到了智伯帐下,智伯待他如国士。 智伯是个厉害角色,以当时的情形,赵、魏、韩、智四家势力最大。智伯雄心壮志,摆开阵仗,徐图鲸吞韩、赵、魏。 《左传》提到智伯时,有个评语:“知(智)伯贪而愎”。贪就是贪得无厌,愎则刚愎自用。 智伯与赵襄子素有国仇家恨。最终争斗的结果是,赵襄子打败了智伯。智氏全族被诛,智伯的头颅还被赵襄子当成夜壶来用。 智伯待豫让有知遇之恩,“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于是,豫让隆重登场,他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刺杀的道路多不顺。《史记》上说:他改名换姓,怀揣匕首,进入宫中“涂厕”,等着赵如厕时杀之。 可是,敏锐的赵襄子觉察一种杀气,“心动”,猛一回头,看到了豫让仇恨的双眼。 老天爷没有帮豫让,他被卫兵抓住,马上要杀掉他时,出人意料的是,被赵襄子阻止了。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就这样,赵襄子不仅将“义士”豫让放走,还赞其为贤人。

豫让塑像 (局部)

以死报主

天意如此,豫让岂能善罢甘休。 豫让不死心,接下来,他更是干了一件自残的事儿:漆身吞炭。 他把自己搞得面目全非,吞下炭薪,走在街头行乞,连他媳妇儿都没认出来。 不过,豫让却被一位朋友认出,朋友劝说他:既然赵襄子那么器重你,你为何不听差于他?这样一来,你成了赵襄子的臣子,刺杀起来不也容易许多么? 豫让却以忠臣不侍二主的理由,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 终于,这一天到了。 他藏到一座桥下,等候赵襄子。 赵襄子一行人走到这里,骑的马却惊着了,赵知道大事不好,说:“有刺客,豫让一定在这里!” 经过搜查,豫让又被抓住了。 赵襄子看了一眼,不敢相信:“你是豫让?” 豫让点头。 赵襄子走到豫让跟前,说:“好,这是你第二次刺杀我了。你为什么咬着我不放?当初你是范氏、中行氏手下的人,后来这两家都被智伯灭掉了,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去为智伯做事情呢?这样看来,你对我也太过分了吧!” 豫让不慌不忙,说:“范氏、中行氏把我当平常人对待,我也就以平常人的方式报答他们;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我就得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赵襄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我佩服你的忠义,我之前放你回去,也算对得起你的那份忠心。但我不能再陪你继续玩儿了,今天是不会放了你的!” 赵襄子说完,卫士便举刀要杀死豫让。 豫让说:“慢!如果你真的想成全我,临死以前,我有一个请求。” 赵襄子说:“您说。” 豫让说:“明君不会不成全别人的忠义,忠臣也不会畏惧死亡。我希望你能脱下外衣,让我刺几剑,这样的话,我死而无憾,如果到了那边见到智伯,也能有所交待……” 赵襄子取下长袍,交给旁人,又递给豫让一把剑。豫让大叫一声,向那件长袍奋力刺了三下。然后,豫让就引剑自刎了。

后人评说

豫让的死讯传开,赵国上下豪侠之士莫不叹息悲泣。 世代流传,豫让成为“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称赞他。 明代方孝孺就专门写了一篇《豫让论》,道:“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意思是,不能规谏主子于危难萌发之前,徒是争死于其后,附于刺客之流,沽名钓誉,不足以当国士。 毕竟,人生难得一知己。 只是,不知道,司马迁先生当年书写豫让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对豫让褒贬臧否,评判不一。但老邢台人始终认为,无论豫让的形象是否完美,做法是否妥善,手段是否得当,但是豫让身上闪光的美德永远不会泯灭。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弥足珍贵,光彩照人。 豫让作为古人其人其事已作尘定,豫让的行为中还存有时弊狭限,但是豫让精神却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邢台人,他铁骨铮铮的人格魅力,虽死犹生,虽去犹存。 豫让游园的面积不大,环境幽静,花木繁多,还修建了古亭、健身场,成为市民凭吊、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游园之外,闹市喧嚣,行人匆匆,当年的豫让桥已不复存在,很多人业已不问豫让名。故去的豫让桥,只能从老照片上回忆它的容貌了。 历经千百年风雨,但豫让以死报主的故事,以及大义凛然、磊落坦荡的精神,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世世代代流传,永远激励后人。

责任编辑:张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