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条

美丽河北 人文之美——烽火·古堡·戏楼

2017-02-17 09:01:09 来源:河北日报

宋家小庄烽火台

浮图南堡西堡门

阳眷南堡穿心戏楼

清晨,当熹微的晨光掀开了一天的序幕时,置身于古堡之上,眺望苍茫的蔚州大地,你会发现这座古城不是自己驻足的终点,而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起点。

门开了,一个个古堡、戏楼向我们走来。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为我们记下的一段发生在西周末年的史料。无独有偶,在古老而辽阔的蔚萝川大地上,同样流传着一个相类似的传说,只不过幽王换成了代王,太子代替了褒姒。

然而史实也罢,传说也好,每当我们认真研读或聆听时,思绪总是把我们带入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那样的岁月里,国随时会亡,家即刻会灭。而此时,如果一座城立于你面前,它带给人们的便不仅仅是一丝安全,一丝慰藉,那更是一种家的感觉,家的温暖。两千多年前,当一座质朴、雄宏的城堡在塞外的风中立起时,古塞北的子民们便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古老的王国也便由此伸延。

城,是古代城;国,是古代国。

一个国家湮灭了,文明却不会消灭。国不在了,城还在。代王城,依然屹立于岁月风雨之中。千百年来,文明在其周围蔓延、生长,同时也在其身上烙上一片片印记。

代国,是塞北大地上最古老的王国之一,而代王城,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它们的年龄都要远远大于与之相毗邻的北京城。所以,代国,是京西第一古国;代王城,是京西第一古城。

登上代王城南边的古城墙遗址,放眼望去,土丘连绵。在土丘与遗址之间,是“杜家城口”“南箭”“活沙地”“太子梁”等一个个写满历史记忆的名字。

代国,据传曾受过商汤的封姓。当贤能的文、武王缔造起强盛的周朝时,代,这个塞外的小国也随之繁荣昌盛起来。

代人畜牧业发达。特产骏马和猎犬驰名天下,白狐皮裘价值连城。随后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善种菽等作物。代人保存了不少原始社会的平等习俗,文化也比较发达。当时,诸侯杂处内地,迁徙为常,几度分分合合,唯“代国”保其国号不变。

古代国先于战国“七雄”称王,其活动地域,西北至河套的五原,南至晋中的定襄。后来,因受中原各国的发展和扩张的影响,古代国逐渐退缩到桑干河上游。

毫无疑问,古代国曾是强大的,先于七雄称王便是其昔日气吞万里如虎的印证,然而,正如“烽火戏诸侯”中西周的衰落一样,“烽火戏诸侯”的代国也衰落了,并最终湮灭于赵襄子大军的铁蹄之下。

公元前475年,代国亡。

然而,一个国家湮灭了,文明却不会消灭。国不在了,城还在。代王城,依然屹立于岁月风雨之中。千百年来,文明在其周围蔓延、生长,同时也在其身上烙上一片片印记。如今,古老的城堡,已成一种记录,一种诉说,抑或一种昭示。

代王城的城圈里,如今散落着19个自然村,许多村名,都与城墙遗址有关。如南门子、北门子就是因为它们分别坐落在古城的南北门而得名;城墙碾也是因为位于城墙遗址上,村中有一水磨碾房而取名;大堡子村的堡门上,现今还有“古代”两个遒劲浑厚的砖雕楷体大字。

代王城里,有一座坍倒的堡墙,当地人叫它“小堡城”。堡墙宽约五尺,高约三丈余,方圆不过百米,全是黄土拱筑而成。墙廓里呈正方形,地面处于半墙之中。墙下有很深的地穴,传说是国王设置的水牢,而那高高在上的小堡城,也许就是监视这水牢的岗楼。经文物部门普查发现,城墙共有豁口19个,城墙碾村曾出土过大量石基。从遗物推断,城墙碾村为西门旧址。城内陶片、通瓦、板瓦残片俯拾皆是,古文化遗址十余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代王城西南遗址,位于代王城西南两千米处,遗址坐落在一条小河的北岸上,小河由东向西缓缓流去,遗址南部为三米多厚的断崖,从断崖上可见灰坑,灰土层,文化层厚约二米。地面、断层、灰层、灰坑有大量的泥质灰陶片,夹沙灰陶片,红陶少见,陶片坚硬,多饰绳纹及附加堆纹。陶片可辨器形有:陶罐、陶豆、陶壶等,多为泥质灰陶,饰纹,均系战国、汉代遗物。灰坑里夹杂着兽骨,有马牙、动物肩胛骨等。城墙外也常发现铜簇,呈三棱形,为当年攻城时遗物。

如果说这些遗址、遗物常常会勾起我们对战争的联系的话,那么这座古堡中的另一座建筑却在向我们述说着另一种生活——它就是挺立于代王城镇北街的三面观古戏楼。

三面观古戏楼正面向东,面对财神庙,为主台,几乎每年农历九月十六至十八定期唱戏。其余两面北对龙王庙,南对灶王庙,均为副台,“按规矩”分别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八与七月十三唱戏酬神。戏楼,一般都是一面,而代王城却以它都城的气派为我们缔造了一座卓尔不群的三面古戏楼,以此来向人们述说它昔日的繁华,昭示铁铮铮的事实——战争只是历史的插曲,和平、安乐才是历史的主乐章。

清晨,当熹微的晨光掀开了一天的序幕时,置身于古堡之上,眺望苍茫的蔚州大地,你会发现这座古城不是自己驻足的终点,而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起点。

门开了,一个个古堡、戏楼向我们走来。

每当旭日东升之时登高远望,那一座座城堡里炊烟袅袅,雾绕云掩,幻景丛生,构成一幅文明祥和、绚烂多彩的立体画卷,把蔚州大地衬托得更加生机盎然,秀美绝伦。

蔚县历史上就有“八百庄堡”之说,真可谓是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有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一绝,实乃奇观。放眼县境,不论是南山脚下,北部丘陵,还是壶流河两岸,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宏的城堡。东至桃花堡,西至暖泉堡,南至黑石岭堡,北至白草窑堡,城连着城,堡连着堡,若繁星点点,呈气象万千。每当旭日东升之时登高远望,那一座座城堡里炊烟袅袅,雾绕云掩,幻景丛生,构成一幅文明祥和、绚烂多彩的立体画卷,把蔚州大地衬托得更加生机盎然,秀美绝伦。

蔚县古城堡历史久远,风格各异。境内最早的城堡,当属古代王城。该城呈方形,周长近10公里,共设九门,城墙系用土垒夯实,高厚坚固,如今站在其残垣断壁上眺望,仍不难想见其作为代国国都时的鼎盛景象。在此以后的历代,蔚县的先民们便日甚一日地开始建造城堡。如果将从最早建堡到元代这一段的城堡作为蔚县早期古堡,那么这一时期建造的城堡显然是粗糙简陋,既没有考究的堡门楼,建筑格局亦不规范,而且一般来讲规模都较小。到了元、明、清时期,蔚县乡村建筑城堡之风最盛,各类风格迥异、大小不一的城堡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可作为蔚县晚期的古城堡,其造型普遍趋于规范,用料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而且部分城堡还与乡村庙宇同步建造,文化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蔚县众多的古城堡中,规模较大的以境内“八大集镇”古堡最为典型,规模较小的以沙涧堡、大固城堡、白草窑堡、西北江堡等为代表。

综观蔚县的古城堡,其选址普遍在较高地带,大概是凭借居高临下之优势,便于抵御外来侵扰和山洪水患。另据旧志记载,建堡时一般还要通过占卜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求堡内人丁兴旺、平安和美。以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而城堡规模有限,导致不少乡村纷纷废弃旧堡、另筑新堡,全堡迁居。而且调查还发现,不少新堡都是改建在远离河道、宽阔平展的地方,其规模远比旧堡大得多,这便是蔚县古城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从各城堡用料上讲,不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其城垣都是土垒夯实而成。但城堡门楼却各有不同,早期古堡门楼都是平顶土门,晚期古堡则多为砖砌拱门。早期城堡一般只设一座堡门,方向为坐北朝南,也有极个别城堡只设北门,还有开设东西南多门的城堡。开设东西两座门的便是东西“穿心堡”。而晚期城堡,大凡开设东西南三门的城堡,且在正北城垣的至高处,必建真武庙和玉皇阁楼。蔚县大量的古城堡多为民建,只有很少一部分为官方所建。属于官建的城堡,均位于县境边域关口之地,如南山飞狐峪里的黑石岭堡、东邻涿鹿的桃花堡、西邻山西的暖泉堡等。属于民建的城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一堡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建成多堡,于是便出现了东堡再建西堡、南堡再建北堡、前堡再建后堡、上堡再建下堡等现象,也有分建东、西、南、北四个庄堡的。至于连堡成镇、城中建城、堡里套堡等,更是蔚县古城堡的一大奇观。

在蔚县的古城堡中,蔚县城、白乐、吉家庄、桃花、北水泉、西合营、暖泉、代王城“八大集镇”的城堡最为出名,这些集镇都是在先有城堡、连堡成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城堡不但各有特色,而且逐渐演变成为集商业、手工业等于一体的区域性政治、经贸、文化中心,成为近习俗、同民情、多景观的繁华盛地。

蔚县古戏楼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它是蔚县古建筑中的宝贵而独特的遗产。

戏楼有戏台、乐楼、歌台之称,是专供戏剧演出的古建筑,多数兴建于明清时期。蔚县的古戏楼特色多样,在河北省首屈一指。

蔚县古戏楼,星罗棋布数量多。蔚县自古有“八百庄堡”之说,据1958年国家组织的文物普查统计,张家口地区保存完好的戏楼有2000余座,其中蔚县就有700余座,而到20世纪80年代,再次普查,全地区尚存戏楼400余座,其中300多座是蔚县保存下来的。民国年间,西合营镇的群众,一年四季可以分别在南场、东庄、西庄等8座方位不同的戏楼前观赏戏剧。

蔚县古戏楼,不光数量多,而且覆盖面大,分布广。不光在经济、文化、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八大集镇”建有戏楼,就连玉泉山麓,凤凰台下,所有的崇山峻岭,平原河川,每一个村寨庄堡,都有戏楼。无怪乎说蔚县“村村有三建:庙宇、戏楼、官井沿”,足以说明蔚县古戏楼之多。

蔚县古戏楼,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一般为一面观戏楼,戏楼对面建有寺庙。代王城镇北街建有三面观戏楼。宋家庄、阳眷堡、庄窠、小探日等村建有穿心戏楼,戏楼建在通街大道上。台基中间为空心通道,以木板铺盖,上能文唱武打,下能通车行人,从远处遥望,依稀一座空心楼阁,别具情趣。穿心戏楼为蔚县戏楼一绝,实属罕见。蔚县县城东关外,建有排子戏楼,两座戏楼,在建筑艺术上各具特色:一座造型美观,古色古香,一座装饰典雅,精雕细刻,成为相互媲美的古建艺术品。另外,蔚县独树一帜的灯影台,也属于戏楼范畴。灯影台的特点有三:其一是台子不面对寺庙,因为灯影戏常有庸俗的情节与诙谐的台词,忌讳在庙前演出;其二是台子没有戏楼高大,而且不分前台后台;其三是灯影台不属于固定建筑,演前搭建,演竣即拆卸。然而蔚县的灯影台虽属临时性戏楼,但并非草草搭构,也很讲究造型与结构。民国年间,吕家庄与七里河是灯影戏的故乡,灯影台搭得十分考究,并独具特色。

蔚县的家戏楼虽不多见,但亦别具一格。旧日有钱的人家,为了唱院戏方便,在深宅大院内建有家戏楼。蔚县城明朝兵部尚书郝杰的故居曾建有家戏楼。蔚县富豪王朴,在涌泉庄的旧宅内建有亭台兼用的建筑物,既可演戏,又可宴客,是家戏楼的改良与革新。蔚县古戏楼种类繁多,不拘一格,应有尽有。

蔚县古戏楼的另一个特点,是做工精细。不少戏楼建造时,在选材用料、插坊布瓦上,十分考究,并要求严格,不次于古寺庙之典雅,古楼阁之完美。台基石条,规格一致,块块雕琢,有的还刻有花纹图案。前后檐柱浑圆光滑并经过彩油,上有条状牙镂,下垫鼓形柱础,柱础浮雕着精致的图案。阑额、雀替均经过精心雕镂,空花、苍龙、麒麟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代王城的三面观戏楼,系明朝建筑,已历经三百多年,如今依然挺拔如初,应归功于建造精细这一点。

蔚县古戏楼造型讲究,大多卷棚式或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通高近七米,台基高一米,架梁有六柱,设明柱与暗柱。木制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后台三面有墙,前台台口次间,使用垂连柱,显得朴素典雅,浑然一体。此外,还有庑殿式、悬山布瓦顶以及琉璃剪边布瓦顶等不同造型。

蔚县古戏楼,装饰华丽。雕梁画栋,油饰彩绘,五光十色,独具特点,戏楼前檐柱头饰有木雕或泥塑龙头、象头。阑额、雀替均为木雕镂空图案,有卷云、海波、腾龙、麒麟或彩绘龙凤、花卉。戏楼墙壁上,绘有精致的壁画,或戏剧人物,或楼台轩榭。有的是名人题匾,更具艺术价值。柱子、梁架、檩条、望板均经过油饰,檩垫多为彩画,有的还设翼形斗拱等。

蔚县古戏楼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它是蔚县古建筑中的宝贵而独特的遗产。

烽火衍生了古堡,古堡孕育了戏楼,而戏楼又使烽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它们一同构成古代国独特的文化性格。

古代国的先祖们建下一座城堡当作自己的最终归宿,当他们从中深深感受到家的慰藉后,还有什么能够阻碍一座座古城在这片饱经战乱的蔚萝川大地上延展呢?幽云十六州中的蔚州,塞外的边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汇。关隘险要,兵家必争,这一切的一切,让烽火成了烧红天边云霞的景观,古堡又怎能不应运而生?烽火造就了古堡,古堡是烽火的产物。

如果说古堡是人们用来抵御一切战火与灾难的屏障的话,那么它多少年后展现出的是中国人抵抗外侮、追求光明、战胜贫困的革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属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蔚州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古堡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们多为民间修筑,是平民化的。在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们依靠着城堡来维护自己的特权时,古代中国北方的城堡却在护佑着村庄、百姓的安全,西方的古堡是属于骑士的,而古蔚州的古堡是属于平民的。

因为古堡的平民属性,它又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戏楼,因为平民又是乐观的,尽管他们承载了世上最多的苦痛。当古堡为人们暂时挡住了外界的纷乱,提供了一丝安全与慰藉之后,人们便会苦中寻乐以偷得半时闲,拥在戏楼前寻觅那心灵的快乐。在那段时期,历史让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域里呈现出了不同的人文色彩。烽火衍生了古堡,古堡孕育了戏楼,而戏楼又使烽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它们一同构成古代国独特的文化性格。(文:田永翔 本版摄影:田五五)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