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隆尧秧歌戏新春秀魅力

2017-02-15 08:48: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隆尧秧歌传统戏。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 张会武 通讯员潘志方 杜振敏)2月7日晚,由隆尧县委宣传部、隆尧县文广新体局主办,隆尧县秧歌戏剧团编排的隆尧秧歌传统戏《背公孝》在隆尧宾馆隆重上演。在家乡戏曲的悠长韵味中戏迷朋友们如醉如痴。这一独具浓郁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古老剧种在这个新春重新绽放艺术魅力。

1 现场:明天还继续演不?

虽然天气寒冷,又是晚上演出,但戏迷们依然热情高涨。“我最爱听的就是隆尧秧歌戏,听一辈子了。咱的秧歌戏很出名啊。”一位近80岁的大爷感慨地说。

随着演员出场、亦真亦幻的舞台呈现、清脆的唱腔运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动情之处,场下的观众也不禁潸然泪下。

全剧十三场,场场掌声雷动,从剧本到演员,从舞美到配乐,从戏里到现实,所有在场观众都毫不吝惜地表达出对演出的赞叹,直至剧终谢幕,还有观众追问:“明天还继续演不?”

“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好。”隆尧县秧歌戏剧团团长刘志芬告诉记者,在这次汇演中,戏剧团为该剧目增添了文乐和谱曲,非常用心,观众看得很痴迷,反响非常棒。

2 渊源:由“稻歌”演变而来

隆尧秧歌戏,俗称隆尧秧歌,原称隆平秧歌。在浩如烟海的祖国地方戏曲中,隆尧秧歌戏算得上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是冀南地区的一朵戏曲奇珍。

隆尧秧歌戏是由当地古代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哼唱的“稻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隆尧县(由西部的尧山县和东部的隆平县合并而成)历史上雨量丰沛,河渠纵横,东部为大陆泽,其周边尤为低洼,适于种稻。

据明代修撰的《隆平县志》云:远在北宋宣和年间(1120-1123)就已开始营田种稻,当时知县孙易曾“力开城北稻田”。由于当时农民长久在稻田从事劳动,为缓解疲劳,常哼唱一些小曲、歌谣。这些小曲、歌谣,逐渐演变为有一定规律或形式的稻歌、秧歌。后来,除在田间插秧或地头休息时哼唱外,上田、归村的路上也随时可唱,又称“道歌”或“道腔”。这种地理环境和农民营田种稻的实际情况,成为隆尧秧歌戏产生的摇篮。可以断定的是,当初的“稻歌”即隆尧秧歌戏的萌芽或前身。

3 传承:四股弦或为秧歌戏分支

隆尧秧歌戏最初的班底源于隆尧县开河村。据原在隆尧县文化馆工作的唐景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考证,远在清嘉庆年间,隆尧县开河村的艺人张老来曾组班到山西演唱秧歌戏。他的徒弟张大四为迄今能回忆起的隆尧秧歌戏最早的鼻祖之一。

据隆尧秧歌戏健在的老艺人讲述,清嘉庆年间,秧歌戏建立了小科班——同乐会,并在附近的任县、广宗、平乡、南和等县演出。然而,“同乐会”坚持不久,便连遭挫折。在光绪元年,秧歌戏因只用唢呐和铜器,不用弦乐,被斥为“非戏”,责令艺人三代不准登大雅之堂,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将隆尧秧歌戏艺人逼入绝境。老秧歌戏艺人王不当迫于生计,约在1841年与一位到威县讨饭的山东民间艺人齐大牙在威县章台村(一说梨元屯)创建了第一个四股弦戏班,许多秧歌戏艺人随其改唱四股弦谋生。至今隆尧秧歌戏老艺人称四股弦为秧歌戏分支,皆因四股弦的先师绝大部分为唱隆尧秧歌戏出身。

时光荏苒,与大多数流传于民间的非遗命运一样,隆尧秧歌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张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