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锐评

传承文脉 彰显发展

2017-02-12 09:32:39 来源:光明日报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孙珉(为求是杂志社编审)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传承中华文脉、厚植文化历史根基的特点,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眼光,具有突出的人民导向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度。

传承中华文脉 厚植文化根基

《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意见》把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施和完善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等,都将进一步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

为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意见》还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同时,文件也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重要项目、措施、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必将有力地推动建立一整套体系化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延续血脉、厚植根基的重要作用。

彰显时代特色 着眼未来发展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我们传承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意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发展,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只有立足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获得广阔的空间;只有着眼未来,才能善于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意见》着力传承发展的中华人文精神为例。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的丰富内涵;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化思想是阐述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是要传承发扬好这些丰厚的人文精神。在文学艺术上,赓续中国文学追求真善美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在哲学社会科学上,通过科学整理、萃取精髓,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思想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古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吸收中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科技伦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求最大公约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本质上是发展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构筑共同精神家园这个最大公约数。《意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原则,强调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既准确把握住了文化传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基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形成了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意见》提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等,强调要重视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团行规章、家风家书家训家教等建设,这些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工作抓手。随着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和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全社会也必将积聚起更加强大的向上向善力量。

责任编辑:张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