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精品书摘>>正文

《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

2016-12-27 14:33: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书名: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

    作者:雷海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动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比较静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 。下编的主题是探讨抗战建国中的中国。下编第一篇文章解释此次抗战的意义与士兵之所以英勇,说明中华民族虽老而仍有朝气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则表示海雷宗对于前途的希望和信仰。作者贯通中外的渊博知识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看法,在当时学术界是颇为难得和显著影响的,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外历史也甚具教益与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雷海宗,字伯伦,1902年出生,河北永清县人;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雷海宗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

    【试读内容】

    一 中国的兵

    历代史家关于兵的记载多偏于制度方面,对于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本文范围以内的兵的制度,《文献通考》一类的书已经叙述甚详。所以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零散材料的许可范围内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风气怎样,兵的心理怎样;至于制度的变迁不过附带论及,因为那只是这种精神情况的格架,本身并无足轻重。作者相信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个方法。

    (一)春秋

    西周的兵制无从稽考,后世理想的记载不足为凭。但西周与其他民族的封建时代没有大的差别,那时一定是所有的贵族(士)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即或当兵也是极少数,并且是处在不重要的地位。

    关于春秋时代,虽有《左传》《国语》内容比较丰富的史籍,我们对于当时的兵制仍是不甚清楚。只有齐国在管仲时期的军制,我们可由《国语》①中得知梗概,其他各国的情形都非常模糊。按《国语》:

    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于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

    这段简单的记载有一点可以注意,就是工商人没有军事义务,因为只有十五个士乡的人才当兵。这些“士”大概都是世袭的贵族,历来是以战争为主要职务的。这个军队的组织与行政组织是二位一体的。行政的划分如下:

    1.国分十五乡——由乡良人治理;

    2.乡分十连——由连长治理;

    3.连分四里——由里有司治理;

    4.里分十轨——由轨长治理;

    5.每轨五家。

    与这个行政划分并行的是管仲所制定的军政制度:

    1.每轨五家,出五人——五人为伍,由轨长统率;

    2.每里五十人——五十人为小戎,即戎车一乘,由里有司统率;

    3.每连二百人——二百人为卒,合戎车四乘,由连长统率;

    4.每乡二千人——二千人为旅,合戎车四十乘,由乡良人统率;

    5.每五乡万人——万人为军,合戎车二百乘;

    6.全国十五乡共三万人——全国三军,戎车六百乘,由国君、国子、高子分别统率。

    这是“国”的军队,是由三万家出三万人组织而成。所谓“国”是指京都与附近的地方,只占全国的一小部分。“国”中的居民除工商外,都是世袭的“士”,并无农民。工商直到齐桓公时(西元前685—前643年)仍无当兵的义务。农民当初是否有这种义务虽不可考,管仲变法之后却有了当兵的责任;但并不是全体农民当兵,而是拣择其中的优秀分子。据《国语》:

    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告,其罪五。

    可见选择农民中的特出人才“能为士者”是有司的一项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张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